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鹿野苑穿越时空

(2009-10-16 12:02:17)
标签:

宗教

鹿野苑

佛教

宁玛堆

刘军

杨薇

陈学荣

海文

分类: 生活随笔

在鹿野苑穿越时空

这些时都和刘军在一起商讨海文公司的事。这哥们的一个能力就是释放出人的非理性行为,这不,几天前他说去成都参加一个“行走整脊”的训练,他还没开始招呼我就抢答说“一起去吧”,啥都没问,到公司把事情安排好、整理背包就一起走了。呆了三天,今天中午又回到深圳,回到家,先吃个苹果。

 

成都之行有两个重大收获,一是意外发现了一个太美的地方:鹿野苑博物馆会所;二是意外认识了两位活出海文(HAVEN)状态的人:鹿野苑的建造人陈学荣和成都海文的杨薇。结果在身心灵时空上都发生了剧烈的碰撞,电花四溢。

 

当我一走进鹿野苑就被她的美完全惊住了,那简洁中的禅境是我做梦都营造不出来的,等我用两天时间游历完这院落,我的灵魂已经无法从这里离开。前天早上六点黎明前,在黑暗微寒孤寂寞的院落里,一只小黄猫轻轻呼唤我,慢慢靠近我,偎依着我,在草地上打着滚,吸引我的手去抚摸它,犹如两个灵魂的相遇和嘻戏,和我一直玩到天亮,之后就消失在竹林深处。我不知道我们各自都修炼了多少年,才有这样的会合。

 

在布满了残缺佛像的展览馆里,我的后背乃至整个身体都被电流不断冲刷着,那都是馆主在丝稠之路上收集来的石像,年代都在公元200年左右,造型各异,细节丰富,残缺不全。那份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我不断有跪下来膜拜的意愿,最后到一段长廊上,两壁上全是佛像和桔黄的灯光,犹如时空隧道一样展现着人类的生命追求路线,我看周围人都离开了,我庄严地跪下,向所有的石刻者和他们的作品跪拜,向所有的人类精神的追求者跪拜。

 

在展厅的一楼,以祖宗牌位的形式摆放着十几个形态各异的大型佛头像,这震撼也是极为强烈,仿佛回到海灵格的系统排列课上,一幅浩大的家族历史血泪奋斗史展开在眼前,列祖列宗的精神能量直接灌顶而下,进入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浑身为之一震。

 

在院落的后面还有一些奇特的建筑,尤其是在“游人止步”的牌子后面,我们还发现更大的天地。我们看见在竹林深处掩映的一栋宏伟的木结构别墅楼,被竹栅栏单独围着,我们刚靠近就听见三四只大狗的吼叫声,一只和藏獒一般的巨型大狗守住了小院的栅栏门,而我们靠近才发现,那看起来稀松平常的栅栏居然全是粗大的钢筋,把别墅完全围合,同时又毫不张扬。

 

我们退后一些的时候,居然看见一个藏地的喇嘛从别墅的小院里走出来,然后消失在一个低矮的小房里。我们好生奇怪,那小房的铁门虚掩着,刘军就轻轻过去探头进去看了一眼,然后惊恐地撤回身,张大嘴巴,摆头示意我也去看看,我的心咚咚地跳起来,走进门一点一看,真是吓了一跳,那小屋里居然看到一间辉煌巨大的地下宫殿,成排的烛光在闪耀。

 在鹿野苑穿越时空

我的头脑里闪过一些政治性的猜测,因为在我的经历中有好多次这样的遭遇,几十年前看过的西藏头人与人皮手鼓的电影画面、十多年前跟随玉骑活佛一年中的种种见闻、几年前一个朋友征地建造东藏文化区被政府叫停的经历,都闪现在面前,我在惊恐之余就准备撤退了。刘军倒是胆识过人,看看四周墙壁和房门说了一句“没有禁止就是允许”,就进去了。我看看的确是没有任何标志写“禁止”,正想呢,就听刘军在问里面的人是否可以进来看看,然后他就叫我可以进去了,于是我们走进这地下宫殿。

 

这是一个极高规格的藏传佛教庙宇,空间非常大,刚才的喇叭正端坐着大声诵经,我们进来时他合掌弯腰向我们致意。有很多条红色长条桌供几十位喇嘛读经诵经,有两个巨大的藏地长号。还有一个巨大的尼玛堆,有很多的大石头,上面都刻着藏文,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真实的尼玛堆,几年前在昆明的云南印象原生态歌舞里看过,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开场的时候,就是一位藏族人搬着一块沉重的尼玛经石从剧院后场进来,穿过观众,一步步艰难地走向舞台的尼玛堆,音乐响起时,我的心如同被寒风狂暴地撕扯。我记得在书上看的宁玛堆的法力,我尊敬地合掌绕宁玛堆走了三圈,然后拍了两张照片。

在鹿野苑穿越时空      在鹿野苑穿越时空

这宫殿庄严肃穆,只有喇嘛的讼经声在回荡,我们不敢多耽搁,就向喇嘛致礼告辞,走出宫殿才敢大声地完全呼吸,仿佛灵魂都受到了深刻的洗礼。

 

从地宫上来,我们对这鹿野苑更是赞叹不已,也对着建造的主人怀着极大的好奇,这是什么样的生活形态啊,这院里有容纳上百人的精致客房、有全阳光的茶室、有非常海文的培训教室,有博物馆,有图书馆阅览室,有户外拓展的高空设备,有休闲发呆的茅草屋、凉亭,还有主人和贵客使用的密闭别墅,几乎容纳了我所有想要的生活和理想境界,整个环境又隐含在成都西部花乡的苗圃树林中,院落边就是川流不息的徐堰河,真是美伦美焕,而这所有的一切又对世人开放,让每一个来访者都获得海文状态的洗礼和升华,达到一次人生极致境界的高潮体验。

 

为此,我在鹿野苑里深深的呼吸,从此把我的灵魂留了一部分在这里。

 

这里,也常想起我妈妈和我外婆,她们都是四川重庆人,在这周围的街道上,常看到很多女人都有和我妈、我外婆酷似的一面,甚至能看到一模一样的,甚至都有错觉,她们都还活着,都已经回到了故里,在这里隐姓埋名、悄悄地活着,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让我能安心去生活和工作,不给我一点负担。。。。。

 

走在这里的路上,不自觉就有眼泪流出来,沁润着这片土地和所有的灵魂。

 

 

附录1:(http://www.swellfun.com/magazine/Article_id.asp?pid=286

从鹿野苑到鹿野苑

作者:文/ 陈 莹 图/ 张 琦  

 

                   隔着几千年,隔着几千万里,两个叫“鹿野苑”的地方遥遥相望。

http://www.swellfun.com/images/magazine/20070921/041.jpg    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Varanasi)以北约10公里处,一个叫“鹿野苑”的地方,觉悟成佛后的释迦牟尼,第一次,在这里讲法,然后,这里成为佛教的圣地。

    时光流转至中国的汉代,在中国南方的崇山峻岭中,经年不绝地行走着一队队的人马,马背上驮着沉甸甸的丝绸、茶叶、瓷器……马铃声一路翻山越岭,经过不同的路线达到相同的目的地——印度,再返回时,除了满载的货物,还有佛的旨意和佛的信徒,一起用蹒跚的步伐深入了中国腹地。

    20世纪,在这条已经荒废的南方丝绸之路上,我们看见一个身影,驾着车来来回回地寻找,寻找那些几个世纪前佛进入中国时走过的足迹:丛林中、残垣下、废弃的寺庙旁,甚至某个山民的猪圈中……这个人叫钟鸣,在他跑了40万公里,跑坏了几台车后,1000多件烙着不同时期佛教印记的石刻艺术品终于被他安放在了一个叫“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地方——这是在成都平原的郫县——古蜀文明的发源地。

 

佛的在场与不在场

    这里是四川盆地,中国内陆的一个平原,一个叫郫县的小地方,佛,不在,在的是我们,身处于林立佛像中的我们。

    这里,叫“石刻艺术博物馆”,于是,我们知道,佛,在这里,更多的是被当作欣赏的对象,而不是膜拜的对象。

    在博物馆的一期展厅——十方殿里,佛教自印度由南方传入中国的线路,被一尊尊沉默的石像勾勒出来。这里,展示了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到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125年),在一条与我们大多数人所了解的“丝绸之路”所不同的道路上,挖掘出的200多件佛教造像。残破的面容,缺损的肢体……在被精心布置过的场所之中,将时间凝固,你在和佛对视的一秒钟里,能听见恒河水的翻滚。

   造像在这里,按照时间被排列,于是,你的每一步,都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以光速在穿梭。东汉时期粗旷的线条和带着抽象意味的衣饰,随着你的行走,变得精细而优美;慢慢的,佛的轮廓竟出现了几许妩媚……一束天光,自顶而下,正好打在其中的一尊坐像上,背后的那个光环忽然生动起来,在黑暗的大背景下,你发现,那个意味深长的笑容,竟然美得你不敢凝视……

http://www.swellfun.com/images/magazine/20070921/042.jpg

   这里,不仅是博物馆,更是一次时光隧道的秘密航行。石刻,是航行的坐标;而被凝固的时刻,是这次航行的意味。

 

被遮蔽的道路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佛教的东传,就是沿着张骞走过的那条辉煌的丝绸之路,由一匹匹白马驮着经书,最终到达了洛阳,白马寺也因此而得名。然而随着学者们一步步深入地研究,我们却发现,事实很可能并非如人们一直想象的那样。譬如白马驼经的传说,姑且不说白马究竟有没有能力穿越重重大漠来到中国,仅仅是这个名字,从语言学的角度,就有学者指出,“白马”很可能是梵语padma的音译,而这个词的意义是——“莲花”,典型的佛教圣物,这跟今天的藏语“白玛”的语源是完全一致的,藏语里面,“白玛”这个人名,也是莲花的意思,直接来源于梵语。在当时语言不通的中原,直接将padma音译为“白马”显然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事情,由此却导致了后来白马驮经传说的出现。而误读与误解并不仅仅限于此处。

    再回过头来看佛教传播的路线,近年来,学者们发现佛教东传的路线很可能并不止一条,而且最早的路线有相当的可能存在于中国的西南一隅。证据恰恰是佛教的石刻等历史遗存。

http://www.swellfun.com/images/magazine/20070921/043.jpg    越来越多的同时期文物在长江流域出现,相反的,我们目前几乎没有在北方地区发现同期的佛教遗存。这很难说是一个巧合。再结合张骞到了西域发现那里已经有了蜀布和邛杖,我们便不难想象,有一条比丝绸之路更为古老的道路存在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古老的国度之间。这便是现今我们所说的“南丝绸之路”;这便是钟鸣花了几年时间苦苦寻觅回来的这些石刻佛教造像的来源。

    一条被遮蔽了很长时间的朝圣之路,因这些沉默的石像而一步步凸现。

 

场所的幻觉

 

    身处博物馆的时候,总有一种幻觉。进入十方殿时首先看到的那一副巨大的南丝绸之路的地图,幻化成一种无形的气场,笼罩着你随后看见的每一尊佛像,即使他们此刻被如此精心而隆重地置于这样一个场所,你依然能清晰地看到他们曾经存在过的那些旷野、那些丛林、那些残破的寺庙……

    很明显,这样的幻觉不仅来自那一尊尊雕像,还来自于这些雕像存在的场所。

场所本身,也是被展览的一部分,用了一种与宗教无关的技术,来到达宗教的要旨,于是,雕像此刻所矗立的、与他们曾经的存在地完全不相似的这样一个场所,却最大化地将所有关于空寂、庄严的意味,显露无遗。

    一切,都要感谢建筑师和这个博物馆存在的、这样一个隐秘的位置,人与空间合谋,在成都的这块平原上,腾空划出一块超越了空间与时间的点。

    这个点,由几栋灰色外表的展览大厅和看似无序的园林构成,一条呜咽的河流在外围蜿蜒,河那边,是再平常不过的乡间生活;而河这边,竹林里,散落着佛像。

    在缤纷而柔软的景色之中,一栋冰冷的灰色建筑凭空出现,你的视线会有一秒钟的惊愕,这样的错位,让你对即将进入的建筑物充满了期待。

http://www.swellfun.com/images/magazine/20070921/044.jpg    一条狭长的楼梯,楼梯呈倾斜的直线型,在眼前铺陈开来,它冷酷地越过下面缤纷柔软的花草,有利地直插入建筑内部。你在起步的那一刻,仿佛感觉是踏上了一条孤独的朝圣之路,身体被高高地抛向空中,毫无依靠,四顾茫然,虽然你的背景是一片春意盎然,但是,你的目的地却是如岩石一般冰冷和线条坚决的一扇黑色的门。建筑物本身的高大和入口的狭窄,形成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对比。你会对你即将看到的内部,充满了一种略带恐慌的激动。

    内部,一个封闭而又空旷的空间,你身处其中,脚下依然是一条高悬的走廊,在博物馆内部的宏大背景之中,你被凌空托起,视线忽然开阔得有些让人恐慌。一排巨大的佛教造像,就在你的脚下安静矗立,宛如复活节岛上突兀地站立于茫茫荒原的石人。你悬置于空中的渺小身影和这些体量巨大物体的强烈对比,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想让人跪地臣服的感动,虽然,此刻你的视角是从上而下的俯视。

    与此同时,每一缕被安排进入博物馆内部的光线,都成了建筑的一部分。它们在一个个极为恰当却又意想不到的时刻出现,在雕像的上方、侧面、背后、前方……无处不在地传递着佛的每一个眼神。

    从二楼下到一楼的间隙,有一层露台。露台上,那些石像毫无遮掩地被暴露于天光、雨淋、白天、夜晚、四季……之中,宛如他们被发现的最初,虽然,这些只是仿制品,但整个场景还原了一种原始的真实,正是这样的“真实”带出一种极为强大的视觉冲击。你会感觉,你是一个发现者,在荒无人迹的沙漠之中,邂逅一段段神秘的历史……

    然后,你就进入刚才在脚下的一楼,天光大大减少,这里,宛如一个地宫,只在地宫的边缘,留着一道道缝隙,可以得以窥视窗外的风景。而当你转过头,在灯光下,是一排菩萨的头像……

    从头到尾,没有其他的游人、没有导游,只有一个沉默的保安,在我们身后,关掉一盏盏灯,重新把黑暗还给那些雕像。

 

 

附录2:

在鹿野苑穿越时空   在鹿野苑穿越时空

(这是我在第一天早上拍的照片,这里在喂养金鱼的就是后来发现守护地下宫殿的喇嘛)

《鹿苑行述》

    道生一,得一而果。有为玄机,藏为实证,吾为先行。盖一为缘起:
    无形,可以触摸;
    无痕,可以刻度;
    无满,可以求阙;
    无真,可以写实;
    无象,可以化物;
    无绪,可以稽考;
    无极,可以索引;
    无垠;可以断代;
    无本,可以寻溯;
    无史,可以数典;
    无证,可以觅籍;
    无我,可以缘有;
    无常,可以生灭;
    无明,可以皈真;
    无觉,可以灌通;
    无慧,可以返朴;
    无静,可以禅定!
    从一而授天命。立言是为传道,立德是为精神,立功是为扬善。噫乎!指天指地,惶惶顶礼膜拜列祖列宗,惓惓朔望恭竭世界神祇。

    陈学榮  公元贰零零叁年佛诞日 成都鹿野苑


    (陈学荣先生的这份行述见证了人类智慧的极高境界,也让我从这院落的建筑解读他活出来的状态,后来了解到陈学荣先生是湘财证券的董事长,也是中国金融业的教父之一。)

 

在鹿野苑穿越时空 

(掩映在馆后面、禁止进入的别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