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七大手法——【第三章 特性要因图(鱼骨图)】
(2009-02-14 12:41: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品质管理 |
第三章
(Characteristic Diagram)
一、前言
工厂的目的在于制造出适当质量的产品,这些产品乃是经过一连串过程才制造出来,这连串制造过程中,主要的管理目标是:较佳的(符合顾客需要的质量)制品、较低成本、较高的效率、稳定的制程。
二、何谓特性要因图
对于结果(特性)与原因(要因)间或所期望之效果(特性)与对策间的关系,以箭头连结,详细分析原因或对策的一种图形称为特性要因图。
三、特性要因图的书法
步骤1:决定问题(或质量)的特性特性的要因力在未划之前,应先决定问题(或质量)的特性,如不良率、停机率、送修率、抱怨的发生、外观不良,,
尺寸不良等有关质量低下问题特性加以确定。
|
人 |
|
機械 |
|
方法 |
|
其他 |
|
材料 |
|
特性 |
步骤4:探讨大原因的原因,再细分为中、小原因,将其计入小骨及枝骨上(称孩枝、曾孙枝)。细分中小原因时,应注意必须能采取对策者为主要条件,具有因果关系者归于同一中、小枝骨内,无因果关系者则否。
步骤5:决定影响问题点之原因的顺序
四、绘图就注意事项
4—1集合全员的知识与经验
4—2应用脑力激荡术,全员发言
4—3持要因层别
4—4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依5WIH的方法逐项列出
4—5应按特性别绘制多张的特性要因图
4—6原因解析愈细愈好
4—7确认原因的重要程度应考虑其可行性、价值,并经讨论表决后决定。
4—8应将圈出的重要原因整理出来,重新制作另一个特性要因图常因追加或区分重要性后,将重要者整理出来,重新制作另一个特性要因图加以分析,使全员易于了解,便于采取改善措施。
4—9记人必要的事项于图旁
1制品名称。
2.工程名称。
3.完成日期。
4—10质量特性的决定以现场第一线所发生的问题来考虑
如Q(质量)——电气特性、寿命、市场抱怨……
C(成本)——工数、原价……
D(交期)——生产数、能率、操作等……
M(士气)——出勤率、改善提案件数、团队精神……
S(安全)——整理整顿、灾害、安全……
4—11管理者避免批示
4—12经过三阶段的酝酿
四、特性要因图的特点
5—1绘制特性要因图就是一种教育]
5—2特性要因图是讨论问题的快捷方式
5—3特性要因图可以表示出水平
5—4展现现场问题的因果关系、工作层次
五、特性要因图的用法
6—1所有原因写完后,依最未端小枝的原因,调查现场实情,并与操作标准的内容作比较,以决定是否修订标准、改善及检讨。当特性要因图分析很彻底时,表示对于制程的变异有充分把握,则在制定或修改操作标准时,可充分就其原因或对策确实设定标准。
6—2特性要因图需挂在工作场所附近,便于发生问题时,就近集合全员讨论,寻找过去未注意的原因追加上去,有不同意见或看法时,可进一步搜集数据统计分析之。
6—3为了改善质量、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工作效率,而进行现状分析时,可用特性要因图考虑各个原因,及有何程度的影响,以便研发改善对策。
6—4制程管制中主要是以管制图判明制程是否稳定,常有点子出现在管制界限上或外面,或虽在界限内但呈一定规则时,一般有异常原因,欲查明异常原因之有关内案时,可采用特性要因图寻找有关的因素。又以直方图了制程能力,常直方图超出规格界限时,亦可赖特性要因图查明原因。
6—5全员参加讨论时,可使用特性要因科将每一个人的经验及技术内容整理出来,使大家获得完整的思想,增进剖析能力。
6—6特性要因图应与其它手法,如柏拉图、直方图等配合使用,以获得问题点的探讨,如此方能发掘出真正的原因所在。
六、特性要因图种类
特性要因图可区分为追求原因型及对策型。
7—1追求对策型(鱼骨图反转)
7—2在于追求不良的,并进而寻找其影响的原因,以特性要因图表示结果(特性)与原因(要因)间的关系。
7—2追求原因型
|
材料 |
|
人 |
八、特性要因图的思考原则
8—1脑力激荡术
(1)定义
脑力激荡术就是利用集体的思考,使思想互相激荡,发生连锁反应,以引导创思性思考的方法。
(2)原则
1.严禁批评(禁止批评他人的构想);无论他人意见是好是坏,绝对不允许批评。
(3)实施方法
1.主席1人、记录1人、参加人员4~10人,开会时间15~60分钟左右。
(4)思考方向
1.替代:能否由他顶来替代?替代后是否与原来一样?价格是否更低廉?
6.缩小:可否做得更小,而不影响质量或价格,甚至可以提高效益。
10.效率提高:作业速度可以加快?有何多作的步骤可以删除、合并、重排?
8—2
(1)
|
6.
7.
8.
9. 10. 健康善是否良好? |
1.
2.
3.
4.
5.
(2)
|
6. 精密度是否足夠 7. 是否發生異常 8. 機具配置是否適當 9. 數量是否過多或過少 10. 整理、整頓如何 |
1.
2.
3.
4.
5.
(3)
|
6. 有無浪費現象 7. 處理情形是否良好 8. 整理整頓如何 9. 衛生、安全如何 10. 儲存是否良好 |
1.
2.
3.
4.
5.
(4)
|
6. 作業順序是否適當、正確 7. 相互協調是否良好 8. 溫度、溫度是否良好 9. 照明通風是否適當 10. 前后兩段之連接是否良好 |
1.
2.
3.
4.
5.
(5)
1.量具的精确度如何
4.操作方法正确否
8—3
(1)What(什么)
1.改善对象是什么
4.是否无其它的可做
(2)Where(何处)
1.在何处做
4.作业者或作业的地点是否适当
6.为会么在那地方做
(3)When(何时)
1.可否改变时间、顺序
3.何时做最好
(4)Who(谁)
1.由谁来做
4.有谁可以做得更好
6.作业者之间或作业者与机器、工具间之关系有重新检讨的必要
(5)Why(为何)
1.将所有事物先怀疑多次,再作深入的追究
2.把其它4WIH用Why来质问、检讨,并找出最好的改善方案。
3.为何在如此做
5.为何要照此方法来做
(6)How(如何)
1.如何使用方法、手段更简单
3.如何使作业方法简化,以减少劳力、降低成本
4.要如何来做
8—4系统图法(问题反转法)
(1)
(2)
1.
2.
|
管理員不固定 |
3.
4.
5.
|
零件放置不好 |
|
規格不清楚 |
|
零件管理不妥當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