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Q君家,他珍藏了一副唐怀素书写的小草《千字文》,这是高仿绢本,由日本人生产制作,听说是用很宽的印刷机,中国没有这技术。可以说和真迹一模一样,对于书写的绢本上的油迹都保持原样,整副作品有15米左右,真正的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只有4-5米,前面是题,然后是跋,后面有各个朝代的文人墨客收藏者加的收藏题词,每个收藏者得到了作品高兴得不得了,就要加一段,所以加到了15米,据说现在原迹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没考证,以下内容部分来自网络,也是我自学的作笔记。

《小草千字文》怀素草书,贞元十五(公元799年)书,绢本,84行,共1045字。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人誉为“一字值千金”,遂被称为“千金帖”。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全帖无《自叙帖》之纵放奇趣,不颠不狂,不急不躁,气调尤为清逸,且中规中矩,字体大小一致。初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笔笔合于法度,脱去狂怪怒张,专尚平淡古雅。反映了怀素艺术创作上的另一种追求。明莫如中说:“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经思,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
此帖历来被认为是怀素晚年杰作,帖前文嘉、毕秋帆、六舟、薛受、汪士骧道题签视为“神品”、“神品至宝”、“第一至宝”;帖后文征明题跋为“要之,公名帖也”。王文志跋为“是帖晚年之作,纯以淡胜”。于右任跋为“此为怀素晚年最佳之作”。明莫如中说“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经心,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

怀素(七三七七九九),字藏真,俗姓钱,湖南长沙人。少年时即出家事佛,经禅之余,颇好笔翰,每见古人遗墨,则追仿临摹,未尝少倦,尤好草书,得益于张芝、张旭与王献之。居零陵时因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便在芭蕉叶上作书以供挥洒,自名其庵日“绿天”。有一天看到天上的流云随风变化顿悟草书因势生形的笔意,并自言得草书三昧,乃漆一木板,在板上练字,以至盘板皆穿。用功如此,几达如痴如狂的地步,积退笔如山,埋于山下,号日“笔琢”。其性疏放而不拘小节,喜饮酒,每遇酒酣兴发之时,看到寺壁、里墙、衣帛、器皿,便手中技痒,靡不书之。当时成名之后,王公大臣常请他作书,落笔如飞,有“忽然绝叫三四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之美誉,表现出高度的浪漫主义风格,尝有诗云:“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又云:“人人细问此中妙,怀素自云初不知”,这种超逸于法度之外之精神遂使其书名震天下,使他的书名与张旭并擅而以“旭素”相称。
中国文人墨客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收藏了何人的佳作,就喜欢在作品上盖一个自己的私印,因此好作品上总是一片红,其中不乏名人。而小草千字文长卷由于有南宋内府收藏,因此每个折叠转接处都有内府的官印。

而什么是千字文呢,原来就是我们熟悉的《三字经》,《曾广贤文》同类的幼儿学习教材,古代书法家认为自己的书法水平到了一定地步后,就会写这种家喻户晓的东西,来为后来人作范本。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因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兄弟民族地区也出现了满汉、蒙汉文的对照本字。由于历代不少大书法家都曾书写,更使《千字文》至今仍是学习各种书法的范本。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以下是某收藏者撰写接在后面的跋中的两幅作品,都是描写的自己收藏了这幅作品如何激动得睡不着觉的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