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iddle/5cf9fbbfgaf1a0f1db1a2&690
万里长江从宜宾往下一拐,就到了李庄,所以李庄自称万里长江第一镇。
李庄在社会上驰名,不是因为它是第一镇,而今可以称为第一的东西太多了,也太烂了,也就没人理会了。李庄驰名得益于它的特产——李庄白肉。选上等二刀猪腿肉,带皮,在放了葱姜的沸水里煮得刚熟,捞起晾冷,片成巴掌大的薄片,在甜咸适宜的蒜泥辣椒蘸水里狠狠地一裹,送进嘴里,立即化开,细嫩之间,沁出股股肉香和调料香,佐酒下饭均宜。这里面最绝的技术,就是片肉,要把肉片成纸一样薄,并非易事。
导游小妹是本镇人氏,她笑着介绍说,其实这李庄白肉还有一个不太好听的名字,叫裹脚布,形容肉片比较长,女人用来裹脚都可以。我们赶快叫她打住,感觉有点败胃口。
李庄白肉由于名气大,早就在川南一带枝蔓横生,到处都有“李庄白肉”。但我们此行,绝不是冲着吃肉来的。
大雨初霁,长江水似乎又涨了一分,我们站在李庄的同济纪念广场,开始端详这座有着抗战文化的小镇。这也是近几年来李庄着意打造的名片。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随着日寇铁蹄的步步进逼,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一步步地退到了西南。原以为比较安全的云南昆明等地,在日寇从缅甸方向发起的进攻威胁下,也觉得不安全了,只有四川盆地,似乎有天然屏障的掩护,成了战时中国最后一块绿洲。从上海迁出的同济大学,也在忙于在四川找到一块暂时安身的地方。
最初,同济大学觉得川南的南溪县不错,就向南溪县政府提出了请求。南溪县政府眼光短浅,觉得同济大学8000多人涌到南溪,会带来南溪生活物资紧张,物价上涨,更担心会招来日寇飞机的轰炸,于是拒绝了同济大学的请求。
小小县城,一个消息,瞬间就会传遍全城。正当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此事的时候,李庄有两位绅士正好在南溪的茶肆里喝茶,也听闻了此事。于是,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几十里外的李庄。
罗南陔,时任国民党李庄党部书记,按现在的官衔,也就是镇党委书记。他意识到,同济大学迁川,是给经济文化落后的四川带来了福音。他立即召集李庄的上层人士商量,他说,我们李庄,一直很闭塞很落后,如果我们把同济大学请到李庄,无论如何,从长远看,对李庄只有好处。大家都赞同罗南陔的意见。于是,罗南陔亲自起草,代表李庄给同济大学发出邀请电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时下的李庄,只有3000多人口,要承担同济大学8000多师生员工的后勤保障,单是住房,粮食,蔬菜,燃料等,压力就很大。1940年,同济大学从昆明迁来以后,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团体也陆续迁来,外来人员达到12000多人,李庄每个人平均要负担四个人,困难是可以想象的。而且,一直到1946年,同济大学和其它机构陆续才离开。
罗南陔和李庄人民为抗战的坚持,为中国教育和科学的坚持以及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除了同济大学让李庄名声鹊起,同时,中国另两位著名人物:梁思成和林徽因,也跟着中国营造学社迁来李庄,在这里,梁思成开始了《中国古建筑史》的编写。这一史实让李庄骄傲至今。
遗憾的是,李庄意识到这段历史的珍贵太迟太迟了。等他们醒悟过来,只能用精神去穿越时空了。
七十年过去了,李庄早已物是人非。除了一些古旧的房屋墙上钉着当年某某系在这里办学、某某人在这里居住的铭牌,七十年前的那段历史不要说文物,连痕迹都荡然无存。
为了感谢李庄人民当年对同济大学的接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同济开始宣称把李庄视为第二故乡。除了在李庄修建了李庄同济纪念碑和同济纪念广场,同济还宣布,凡在李庄高中就读的李庄子女报考同济大学,同济大学降5——10分录取。
我问导游小妹:“这几年李庄子女考上同济的有多少人?”导游小妹不好意思地答道:“一个都没有。因为李庄高中开办没几年,师资力量比较差。”
我笑笑说:“同济也太小气了,怎么不降三四十分录取呢?你们还当成好大的恩惠逢人就宣传。”
参观结束时,我突然问导游小妹:“那个罗南陔以后怎么样了?”
“解放后被枪毙了,因为他当过国民党的书记嘛。”
我转过头去看着长江。江水无声地流淌着,在秋色中更显出一副饱经沧桑的面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