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班的单位紧邻一所学校,每天早中晚,接送学生的家长络绎不绝,路口被堵得水泄不通。这是小学。媒体报道:秋期各大学开学,送孩子到大学报到的家长比学生还多,就连清华这样的名校,操场上都睡满了家长,蔚为奇观。其他学校就可想而知了。暑假期间,有一个大二的学生自愿来我单位见习,即暑假实践活动,天天都要回家的。半个多月时间,其母亲就来我单位三次看望关心,令人唏嘘不已。
日前武汉大学召开的学校领导与新生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学生的母亲泪流满面地哭诉:“我的女儿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离不开空调,学校为什么不给学生寝室安空调”?武汉科技大学另一位学生母亲更是痛苦万分:“厕所蹲位居然没有隔板,我女儿连着三天没好意思进厕所方便了”。
究竟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长不大,还是现在的家长越来越矫情?是社会越来越不让人放心,还是下一代对上一代依赖性越来越严重?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请家长接送,主要是考虑交通安全,在车流如织的今天,过马路确实危险。大学生去学校报到,18岁的人属于成年人的范畴,还要父母乃至爷爷奶奶护送,想烂了脑袋都想不出道理所在。只能用一句老话:温室里的花朵越发娇嫩了。
九十年代初期读过一篇报告文学,关于中日两国青少年一代的PK,印象颇深。日本青少年的自立、吃苦、团队意识是远超中国青少年。文章作者不无忧虑地说,假如未来某一天,中日两国再度爆发战争,我们能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吗?转回头看看今天我们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培养教育,有多少父母是真正把“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的古训实践在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上。某省有个女孩是刘德华的钢杆粉丝,其父母为了满足其见到刘德华并与刘合影的夙愿,全家卖了房子跑到香港,寻找刘德华,未果,最后流落街头,成为世纪笑话。在机场,在火车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动人场面:全家出游,父母又是拎包又是拖箱子,恨不得多生一双手,孩子(不是低幼儿)甩着空手大摇大摆走在前面,无动于衷的样子。怪谁?大学生在校读书,定期把该自己洗的衣服被单寄回家去让父母洗的事不是新闻。武汉大学有个学生,他妈妈一次给他买了30件衬衣,编了日期和号,每几天换一件,刚好穿到放假,全部带回家洗。
80
后的一代,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也可以说,他们就是娇惯大了的一代。现在,这一代人也陆陆续续成家了。有趣的是,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呢?他们一般不做饭,要么吃父母,要么吃馆子,油盐柴米对他们很陌生。别看他们穿着时尚光鲜,他们的住所一般不要人参观,因为很脏很乱,客人去了几乎下不了脚,没地方坐,他们接待客人一般都在咖啡厅。他们不会天天洗衣服,他们会把衣服堆很久很久再集中在一起洗,尽管有时都有异味了。他们没有结婚前,晚上回到家桌子上是一只喝过没洗的牛奶杯;结婚以后,晚上回到家是两只喝过没洗的牛奶杯。这就是80后的家庭生活。
80后以后的90后,就是读大学也要父母送的一代。在一片温情的背后,是我们时代的悲哀,是我们民族的忧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可能是青年教育的带头人,深感责任重大,今年秋季开学时创造性地提出,大学生报到没有家长护送的,学校奖励学生100元的红包。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可惜100元确实不属于重赏,只是表明学校的一个导向,我为其鼓掌。我希望明年所有的大学都在校门外立一块牌子:家长与车不得入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