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最后一课》的译文

(2014-03-12 19:33:49)
标签:

都德《星期一的故事》

名篇《最后一课》

选入我国中小学课本

教育

分类: 中法/光明校友之窗

                            有关《最后一课》的译文

 

     http://s6/mw690/001Hz1M4gy6HfQcgAHH25&690
   “十指联弹”跨越半世纪——陆氏父子合译都德《星期一的故事》成佳话,《最后一课》经常被选入我国中小学课本,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一篇都德小说。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名篇之一,因收入我国中小学课本而家喻户晓。日前,由陆达成、陆谷孙父子合译的都德《星期一的故事》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父子合译都德作品也算成就了一段佳话。

  《最后一课》经常被选入我国中小学课本,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一篇都德小说。《星期一的故事》收入陆达成、陆谷孙所译都德作品四十篇,分遐思与历史篇情性与忆旧篇,真实地描写了普法战争时期法国的社会风貌,同时也是陆氏父子两代在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上薪尽火传、成就斐然的生动写照。

  亚尔封斯·都德,1840513日生于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的一个破落的丝绸商家庭,为了谋生,15岁起就在小学里担任课程的辅导员。17岁到巴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0年中,先后发表了诗集《女恋人》和小说集《磨坊文札》。《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描写的是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最后一课》的中译本很多,其中以胡适的译本为最早,知名度最高。胡适译这篇小说,根据其《日记》记载,19129月,小说先发表于上海《大共和日报》(191211月初),名为《割地》,两年后又刊于《留美学生季报》二卷一号(19153月)。由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地位以及尔后多次选入教科书的媒介作用,极大地扩大了《最后一课》的传播空间及其影响,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之一。19131月,《湖南教育杂志》上,又发表了匪石译的《最后一课》,经对照考证,此译本是在胡适译文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故被郭沫若称为伪译本19153月,《礼拜六》第42期刊登了署名静英女士的《最后之授课》,译者黄静英为近代女小说家兼翻译家,此译本被郭沫若称为全译本” 

【法】都德 著,陆达成 陆谷孙译, 272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ISBN9787806788226,32.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