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近高考了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2012-05-30 09:58:18)
标签:

股票

财经

房产

文化

教育

情感

时尚

星座

休闲

杂谈

分类: 文化诗词

           临近高考了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一度的高考又要到了,学子们经过12年寒窗苦读,即将奔赴高考考场,接受国家的检阅,实现个人乃至整个家庭的梦想。高考是学子们在成长道路上的一次挑战,它不仅检验着考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检验着考生的心理素质和家长的教育能力。很多家长每天都在计算着考试的日子,关注着孩子的学习、生活等安排。那么,为了让考生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心理状况,发挥出最佳水平,作为2012年高考考生家长的您,在高考临近时应该做些什么,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一、要有一颗平常心。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同时还要端正孩子对待考试的态度,把高考作为一次普通测试,而不要把高考看得过分重要,无论孩子现在学习情况如何,让其尽力而为之,自然放松就够了
 
    二、正确地调整好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结合孩子的实际水平规划求学目标。
 
    三、切忌盲目攀比,要把孩子的成长过程当成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四、不可将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较,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五、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用自己的优势去弥补劣势。
 
    六、家长应该适时进行角色的转换,去倾听孩子的心事和苦恼,帮助孩子减压。
 
    七、不给孩子任何承诺,如旅游、买东西、给钱等,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自己增长知识、财富,而不是为了某种物质目的而学习。
 
    八、减少家庭访客人数,减少亲友来访次数,并要求来访者少谈高考及考生情况,不给孩子增加学习压力。
 
    九、不提前给孩子留后路(复读、出国留学等),因为人有了退路,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十、不必让考生过早地关注招生院校和志愿填报,以免干扰考生情绪。
 
    十一、学会调节孩子兴奋点。
 
    十二、要树立必胜的自信。无论结果怎样,“天生我才必有用”,要让孩子思想走在健康的大路上。比如:复习时提醒孩子要注重学习方法,减少单一学习的枯燥性,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时间,加强体育锻炼,鼓励孩子适当地户外运动,保证大脑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这样有利于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十三、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但不要让孩子意识到这是父母对自己额外的特殊照顾,以免增加无形的压力。给孩子多吃些蛋、奶、瘦肉、豆类、水果,保证学习时的能量。有些学生养成了夜里学习的习惯,打乱了正常的睡眠和休息,家长要提醒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十四、考前家里气氛要和平时一样。家长应该同平常一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尽量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他们本身压力就不轻,作为家长应该淡化高考气氛,让孩子自己去复习,如果过分地关心,会让孩子产生要是考不好对不起父母的想法,增加孩子的思想负担,不利于孩子考试的发挥。

 

    十五、家长的心情一定要愉快。家长心情好,家里气氛才能好,也才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考前氛围。“考试焦虑”在有些家长身上,体现得比孩子还明显,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严厉,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亲切,有的食不甘味、夜不安寝,而家长的“不安”,最终会造成考生的“不安”。因此,高考前家长一定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平和的心态,要为孩子营造宽松、自然、愉快的家庭氛围,坚决避免家庭纠纷,夫妻之间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不要发生口角,确实有什么问题要解决也要等到高考后再说。父母少一分争论就会给孩子多一分温馨。

 

    十六、考前家长要做好必要的督促检查,对孩子的考试用品,如准考证、文具等要仔细检查,对考场的路线、赴考时间做好必要的提示。

 

    十七、考试前夕及考试期间,家长最好不要和孩子谈填报志愿的事,否则易引起孩子敌对情绪,影响考试成绩。
 
    十八、填报志愿不盲从,填报志愿时要多和孩子交流,尽可能地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专长和性格等进行选报,切忌只按家长的希望进行选择。
 
    十九、多和孩子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沟通、联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二十、当孩子的情绪出现波动或行为举止异常时,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正确地引导孩子。
 
    总之,家长一定要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让孩子在紧张学习回家后有一个放松心情的空间,家长说话要注意方式方法,遇到问题需要站到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要理解孩子的心情,相信在您的努力下,孩子一定会取得满意成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