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诗词 |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这一民谚在我国北方广泛地流传着。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行云播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在这以后雨水就会逐渐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每年二月二这一天早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民间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和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和“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鱼,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龙”是我国古代人民幻想出来的一种祥瑞动物,又是掌管雨水的神灵.对于一个原始的农业国度,龙的神奇作用太大了.因此,古代不乏祭龙的记载.如《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这就是把龙作为雨神来祭祀的.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龙是这样解释的: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
农历二月初二左右,正值惊蛰、春分节气,惊蛰龙抬头,春分龙登天,这大概就是二月二春龙节这一习俗的最早记载。
二月二为什么要吃爆米花呢?在我国北方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传说武则天篡夺了唐室江山,改国号为周,自称大周武皇帝.玉皇大帝知道以后勃然大怒,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这下老百姓可受苦了,从立夏到寒露,长达一百五十多天滴雨没落,片云不见,只旱得庄稼枯死,河塘干涸.后来,连吃水也困难了.眼看生路断绝,人们哭干了眼睛,哭哑了嗓子.众雨神听着人们的哭声,虽不忍心,但谁也不敢违抗玉帝的旨意。
这一天,忽然从远处飞来一朵云彩,那云彩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就布满了整个天空.一阵狂风吹过,天上降下了一阵倾盆大雨.久旱喜逢甘霖,人人心情欢畅,不顾衣湿身冷,冒雨向天空礼拜。
原来,这是司管天河的玉龙行的雨.这玉龙曾经为救百姓而行云降雨,被玉帝打到凡间受罪,后来变成一匹白马,驮着唐僧跋山涉水,受尽磨难,去西天取经.因为取经有功,被重新招回天庭,管理天河.这些天他听着人们的哭声,看着渴死人的惨景,再也不忍心不管不问,便不顾再次受罚的危险,喝足了天河的水,张开巨口播雨,解救天下百姓.玉皇大帝听说玉龙抗旨行雨,不禁勃然大怒,又把他打下天庭压在一座山下受罪,并在山上立碑,刻下碑文,上面写道: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这时候,人们才知道玉龙是为了老百姓触怒了玉皇大帝.人们为了拯救玉龙,报答他的救命之恩,盼望他重新上天,再降甘霖,急切地期待着金斗开花.人们到处找啊找,可总是找不到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一,街上逢集,一个老婆婆背着一袋玉米花去卖,一不小心,爆玉米花儿撒了一地.人们心头一亮,心想,这玉米粒不就是金豆吗,炒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得家家户户都知道了,一齐商定第二天家家都炒玉米,爆玉米花。
二月二那天,各家各户把爆好的玉米花儿用簸箕盛着供到院子里,有的还端送到玉龙身边.玉龙一看玉米花就象金豆开花一样,心中大喜,深为人们对他的爱戴所感动,就再也忍不住了,便大声喊到:“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人老眼花,看不真切,便一招手,收了拂尘.镇压玉龙的那座大山原来是太白金星的拂尘变的.随着拂尘升起,玉龙一声长吟,飞身腾越到云天,它用尽平生力气,对着旱地冒烟的大地,“哗哗哗”地又喷将起来.转眼之间,大地喝足了水,沟沟河河顿时满了起来。
玉皇大帝这时正在灵霄殿看仙女歌舞,值日功曹进来禀报,说玉龙又违旨降雨.玉帝急忙唤来太白金星责问.太白金星已经知道把事情办错了,只好说:“那时你不是说等金豆开花便放了他吗?今天早晨我看见人间的金豆都开花了,就收了拂尘放了他.”玉皇大帝气得浑身发抖地说:“那是爆玉米花呀!”太白金星见玉帝发了火,就一言不发地站在那儿,直到玉帝气消了些,才试探着说:“我想咱们天上的香烛烟火全靠老百姓供奉,要是把他们都饿死了,咱们以后怎么办呢?”玉皇大帝想了一阵,也觉得有道理,只好召玉龙回了天庭。
虽然玉龙不被治罪了,但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年二月二那天,人们很早起来就炒玉米花。有的边炒边念叨着:“金豆开花,玉龙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