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多少人耳熟能详,自小都会引吟,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等好些佳句名辞。多少人趋之若鹜,自到成都必去游览一番,那浣花溪畔竹林疏影幽静诗境。杜甫草堂,一处林荫鸟语,隐于喧嚣中的清寂,宛若繁华都市里一处世外桃源。......当年,岁月即将抹去诗圣曾经的印记,人们寻找到其“驻跸犹存”旧址。历经数百年,得以渐渐重见这一片诗韵清雅文质彬蔚草堂故居,诗圣幽境。
一脚走进草堂,那一缕缕文辞的馨香瞬即迎面拂来,身子未进则被这陈酿千载,依然散发出的浓浓墨香的诗章韵味所熏陶。其实我们已经有过多少回,陶醉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春光里的明媚景色,曾经无数次迷离在“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的悲凉凄美中......。在这诗圣留下过气息的草堂,这一趟更深切地欣然与这“读书云阁观,问娟锦官城。我有浣花竹,题诗须一行”幽雅诗境。踏进门来,仿佛一眼就能看的简朴草屋下,清癯忧愤诗人的一份孤独和落寞。转瞬间,就迷恋上这里隐隐人文魅丽,那熠熠的诗性光彩.....。
穿过葱葱郁郁的树荫竹影,绕过亭榭曲廊,循那淙淙流水小溪潆洄的庭园。那幽雅清静之地,这绝尘避世之境。与常年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的落魄寒士说来,那是多么难得珍贵。千年之前,那位年近半百的诗人,扶老携幼,一匹瘦骨崚峋老马,几剪单薄身影,踏午夜草露而来,趁拂晓晨曦匆匆赶路,直奔那川府蜀地......。当年杜甫全家为避“安史之乱”,寓居成都郊外浣花溪畔,安得清静悠然三载时光。诗性灵动,放笔咏怀,诗圣写下二百多首流传千秋的佳阙美韵,名诗绝句。这贫寒之境,却为华夏瑰丽的诗文殿堂,添上那无可比喻的辉煌。
漫行在草堂这绿荫翠影间,徜徉在花溪那花前柳下,每一个人情自难禁,那诗意像是潺潺清流在心境轻漾。不知何时,悄悄地温文尔雅了好些,连步履亦变得有点文质彬彬。看这倍感亲切的浣花溪,想必就是那“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的出处。望白鹭洲上鸟影婆娑,原来这有“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的意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些传颂千年的佳韵绝句石刻,或藏在花间,或嵌于水畔,脚下走过,犹如走进中华诗词古老的王国......。
走在这修竹掩映,红墙夹道的巷陌,今日的花径,已非昔时“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野逸清趣。沿着竹影婆娑,和着韵脚仄声,就到了草堂茅屋。天色阴郁,轻霏纷下,倏忽走近先生那忧郁忧愤的心境。这溪流萦回,绿荫簇拥的故居,虽是重建异物,竹篱柴扉,再现少陵草堂那田园诗意。这里一草一木仿佛浸渍了诗韵,草堂里古色烛光,似乎也散发出耀眼的诗性光芒。这曾经“八月秋风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简陋的茅屋,已然是文学圣殿。人们鱼贯般出出入入,虔诚地凝视着这一物一件,恍惚间能品读出先生的诗章辞意。
出于“廨”字好奇,满腹疑惑地走入草堂大廨。这原指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大厅中有杜甫塑像。那栩栩如生的造型,展现了饱经忧患的诗人满怀忧国愤世的情怀,张开双臂,抬望苍穹,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深重感慨。轻轻地抚摸着那褪去铜锈的胡须,那发亮的铜色,不知留下多少游人的无数怜悯和不尽心酸。怅然之间,几度哽咽,而潸然泪下......在大廨后面,便是“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诗史堂,那里有朱德撰写“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对联,一读便知少陵野老流传在诗史的地位和分量,留存于世代的崇拜和敬重。
漫漫流连于这诗意盎然的境地,仿佛超越了尘扰游历那一片精神沃土。眼前景物万般清幽古雅,耳畔林间青鸟扑飞翠鸣。茅屋,秋风,破歌,处处浸染了书香墨韵,唐诗遗风。听得游人碎碎的脚步,恍惚有杜诗带着久远的悲喜走近......。徐徐漫行在清绝幽深的草堂,抛弃都市喧闹生活的疲惫,一番“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荒郊野岭景象,让人沉浸在悠然的田园情趣之中......。直到出东门,大街上复见车水马龙,喇叭声咽,恍惚如梦初醒......。
2018.10.9 游后随笔 于四川省成都市埃菲尔国际大酒店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