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山西平定城外,四公里余有山,古称冠山。人们誉之“秀冠群山,文称四海”。其因山峰若冠,遂得斯名。可我眼拙,怎也瞧不出个啥样。流传已久,冠山赢得三晋文化名山,却非虚传妄议。只身踏入幽景僻径中,那一抬眸,可见蕴涵着文化韵致。这几回味,便是散发有书卷馨香。这冠山小游,大可令人贪图一份彬彬文质......。
读着石评梅心中的那份美好,寻道而来。“山道中林木深秀,涧水清清,一望弥绿......这花草粉蝶,牛黄羊白,这村色是我所梦想不到的。”
继续写道:“走过石坊不远便到了庙前,匾额上写着资福寺,旁边有一池清泉,碧澄见底。岩上傅青主题‘丰周瓢饮’四字。池傍有散发古松一株,盘根错节,水乳下滴,松下缠绕许多女萝。”......提起这位民国初期的四大才女,石评梅在短篇小说《红鬃马》中所描述的,就是家乡平定冠山的景色,一份乡愁始终魂牵梦绕于心中。
与文华出众的石评梅一样,平定出得这些名人,真正是芳华绝代,各领一代风骚。那元代的吕思诚,明代的乔宇,清代的傅山,张穆......。都是名扬华夏,贯穿古今。据统计金元明清四朝,平定经科举中进士有一百三十名,有举人六百八十名。后来被世人盛誉为“科名光耀无双地,冠盖衡繁第一州”。自古就留下了“文献名邦”美誉,至今风雅不止.....。
资福寺内略显冷清,几缕余烟袅绕,淡淡浅香。而庙前古槐枝繁叶茂,近千年衍发的树冠笼盖了门外半边天色......“转过了庙后,渡一小桥是槐音书院,因久无人修理已成废墟,荆棘丛中有石碑倒卧......。”拾阶觅迹,时光沧桑,难见下书院的蛛丝马迹。偶见寺院左侧墙上镶碑,写此处即为槐音书院旧址。果然,真是石评梅那时所见之处。
绕过了资福山门,可见丰周亭立于路口。亭内巨石题书,为清代哲人傅山先生篆书“丰周瓢饮”真迹。以寓意深刻,历来启迪冠山学子奋发。也许冠山文气感染,路旁好些躯干虬劲的古松,虽已干枯失泽,依然屹立不倒,仙风道骨,似乎一股傲气直逼,透心彻骨。
树间疏影隐约一派石屋院落,不猜便知,这是石评梅写道:“再上一层山峰至绝顶便是冠山书院,我们便住在这里。”传说中的崇古冠山书院,靠山临谷,秀木环合,静谧幽邃。为当时二重进院,外屋内窑。斑斑驳驳,透着光阴的古朴。欣欣南风,伴阵阵松涛低吟,仿佛群峰麓屋书声不息......。
默念着书院正门联书:文献名邦有材,于斯书院为盛。不经意,恍若也被这浓郁的儒家书院文化所熏陶,倏然已让那幽静的参天古树清雅所感染。似有一番心思,“傍险欲寻归隐洞,凌高还上读书台。“
历史上这山林深秀,峰谷幽静的山腹,存在过六个书院。冠山精舍,亦是三晋可稽最早的书院。那些吕公,明贤,高岭,槐音,崇古冠山书院,想必每一处,皆自好之士,避世喧嚣,隐修苦学的宝地。这冠山历千年风雨,文脉绵延,引人仰止弥高......。
在“寻孔颜乐处”题刻前发一愣思忖,何以乐乎?紧走了几步,便有绿荫掩映的“夫子洞”,还有“云中坐论”的高岭书院,零落的断墙残垣。洞前祭孔的香火不绝,石洼“砚池”仍在,不禁令人感慨万端,这怎不造就平定人材辈出于天下,名仕风流于神州......。登一段陡峭石阶,直上吕祖洞,站在文昌阁台上。云山一览,也近傍晚时分,想起“朝过雨岗飞黑水,晚垂虹带挂晴空”,尽是一派文气,历历在心。
2015.9.16 游后随笔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山海天大酒店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