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瑾莹的悼亡夫文情深义重
刘亦农
思念我的丈夫——段卫东一文,是姚瑾莹写的纪念亡夫的文章。我阅后沉痛的情绪一连几天深陷其中,因为我们都是老三届同学,共同的命运把我们连在一起。
卫东和笔者都在高六六级,1966年高考离我们不到十天的时间了,而且卫东在重点中学,学习好,对高考信心满满。谁知运动来了,高考推迟,随后废除,我们的大学梦彻底被粉碎了。之后,参加运动,下乡插队,招工回城。工厂招来的学生工人,一律睡通铺,吃食堂,和当今的农民工差不多。这时候,卫东和瑾莹走到了一块,他俩同在钳工班,后来卫东到工修班任班长。技术上他俩互相学习互相钻研,成为干活的好帮手。他俩都爱好文艺,卫东拉二胡,瑾莹组织大家唱歌跳舞,共同快乐的生活使这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1976年元月二人领了结婚证,终于成为后来人们称赞的好伴侣。当年年底,他俩爱情的结晶女儿出生了。
结婚第二年即1977年2月,他们分到了比原来大一点的14平米的房子,还外带3平米的厨房。但这个房子是牛毛毡房,且在阴面,非常潮湿,床铺一星期不晒阳光,褥子就会发霉,凉晒被褥衣物成了家里的大事。那是一个贫穷的时代,他们一家三口,在这样的房子一住就是十年,直到1987年搬离。
卫东和瑾莹他们一家,这辈子前前后后搬了七次家。每次都是卫东精心计划,日夜奔忙,爱操心爱下苦,成了人人看得见的最大特点。卫东的孝顺也是出了名的,当卫东分到三居室的家属楼时,就把他曾经因历史问题蒙冤的父母亲接到家来,同时,也把瑾莹孤身的老父亲接来,一屋三家,共同生活。儿媳成了亲女,女婿成了亲儿,每次开饭都要大声通知,三位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吃饭。瑾莹的老父亲和卫东他们一家共同生活了18年,2010年瑾莹的妹妹接老父亲去西安居住,老人把卫东叫到跟前,两眼充满泪花但却说不出一句话,瑾莹知道,老人在内心深深地感谢这个女婿儿子的孝顺。
1977年到1987年瑾莹和卫东一家三口,10年时间蜗居在潮湿阴冷的牛毛毡房子里,卫东染上的强直性脊椎炎这个“不死的癌症”,应该说就是在这儿开始的。疼痛、大把吃药、不停住院伴随他几十年。今年2月19日瑾莹用轮椅推他到饭桌前吃饭时,几分钟时间,他就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平静地离去了!
瑾莹悼念亡夫一文写了他们夫妻一生的坎坷困苦和相亲相爱,可谓情深义重。她说:卫东走后,她觉得她家到处都可以看到卫东的身影,卫东的遗物,卫东的笔记本和卫东熟悉的字迹。这使笔者突然想起唐代大诗人元稹的悼亡妻诗“遣悲怀三首”。其中有一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当年元稹贫苦,一富家女嫁给他,和他共患难。今日元稹身为宰相,俸钱过十万,曾经的富家女贫贱妻却走了,无以报答啊:元稹只有以此长夜难眠的思念,来报答妻子一生的愁苦奔忙了。对呀!瑾莹,你对卫东的思念就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2022年10月2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