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9日】
到达葫芦岛的第二天,体力正好,打算先去稍远一点儿的笔架山。
从葫芦岛打车到锦州,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一路上犇犇总是问什么时候到。妈妈说:“不要总问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到,妈妈也不知道,再说了,出来玩儿不能总是想着就去目的地,应该多在路程中找到乐趣。”问犇犇明白不,犇犇说:“明白,但我还是做不到。”哈哈,想来也是啊。理论上是这样,想要做到需要好的心态。何况孩子。
终于到了!天还是雾蒙蒙的,海都是一片灰白色,根本看不到远处的山。

买了渔网和小铲子。本以为中午过后会退潮,到了景区才想起看潮汐表,当天居然是10:59满潮,17:11干潮。顿时茫然了。即来则安吧,只能先走着。
到岛上可以坐快艇。犇犇第一次坐快艇,兴奋得大喊大叫。下了快艇要登山。妈妈总觉得登山是很累的事,犇犇却很喜欢,声称自己喜欢登山,不怕累。

于是就是不着急的游游逛逛,登山,休息,吃东西,没有目标的等待。其间犇犇和多多表现特别好。虽然一直惦记挖螃蟹,但没有着急地问什么时候能挖呀,大概他们也不懂得什么潮涨潮退,反正有玩儿的就好。

小孩儿特别能随遇而安。看,已经拿着渔网捉蜻蜓了。够不着俩人就很默契地一个抱一个,没有任何商量。

妈妈忽然想到,下午5点干潮,那应该大约3点来钟就开始退潮了。这么算的话,等待还是有希望的。于是赶紧把带的食物都吃光,肚子饱、背包轻,先去海边溜达一下,然后坐等退潮。
彼时天还是很热,雾气蒙蒙。来到一片礁石状的海边,孩子们先热热身,换上小泳裤,到时弄湿也不怕。

特别喜欢下面这组照片。背景清晰干净,小哥俩儿相当友好。背心是前晚超市一起买的,才12块9。

说摆个姿势吧。犇犇就忽然想起从沈阳回来在车站拍照时,多多忽然就这么抱住他的腿,小狗一样。这次该轮到他当小狗了。


说互相击掌吧。俩人先问什么叫击掌,听懂后很开心地摆好姿势,结果——没拍上。互相尖叫!看,这就是过程中的乐趣,他们不懂,只是不知不觉间实践着。

好了,先绕到一个小岸边玩儿玩儿吧。这里很多渔民在打捞螃蟹,可是很小的那种,25块一小筐。犇犇他们当然是想自己抓螃蟹,小鱼小虾也可以。




有了成果真高兴。多多妈妈实在忍不住,在附近买了几只稍大的螃蟹吃,可是孩子们对这些根本不感兴趣。在海边坐着,吃着螃蟹,吹着不太凉爽的风,看着孩子们玩耍。这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也许不那么完美,但至少会是难忘的记忆片段。


终于等到下午2点多。天路的头开了一段,已经有人开始排着队慢慢前行。于是,我们也准备出发吧!
开始,路还很窄,多数地方还是水。当然,孩子们更喜欢在水里蹚着走。只是水还有点儿急。

渐渐地,路越来越宽,人越来越多。妈妈给犇犇讲了笔架山涨潮退潮的事,犇犇大体明白。
妈妈说:“可惜这儿的海水不是很蓝,不像三亚的海那样。”犇犇却很满足:“可是它会涨潮退潮啊,各有好处。”于是,他们也特别喜欢这片海。



一路玩儿水,一路挖螃蟹。有时路很干,有时水很急。
在本来还没有正式退潮的时候走天路,妈妈甚至想,这潮汐的变化可以像火车时刻表一样精确到分,但大海会不会有不靠谱的时候?

能看得出,犇犇特别喜欢这样的活动。每一次挖到小螃蟹都高兴得不行,激动地满脸通红表情紧张。

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玩儿,好像不多久就快到了岸。但因为岸边的潮水还没有开始退,只好又坐一段船上岸。
回过头,太远似乎已经把雾气晒干,笔架山的轮廓依稀可见。妈妈告诉犇犇,后面的就是笔架山。犇犇似乎对大海的变化更感兴趣,不断地问妈妈,海水几点会满,几点会没,为什么每一天的时间不一样……
虽然在天路上挖螃蟹的时间并不多,虽然这一天里大部分时间似乎都在等,孩子们并没有怨言,只是到了岸边还对那条路依依不舍。最后,在妈妈的劝说下,他们快乐地将抓住的小螃蟹放生了,还用大人式的语气叨咕着:“小螃蟹也是生命啊!”

十年前的七月,妈妈来过笔架山,忘了当时有没有走到路的尽头,也没有细想这片海好在什么地方。这一次才有所感悟,海的美丽在于它的磅礴、深邃和蔚蓝,但海的神秘可能更在于它的潮涨潮落不由人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