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儿是孩子的天性。大概像酒桌有酒品一样,玩儿也是有“玩儿品”的。在玩儿的过程中,完全可以看出一个孩子的性格、想法、能力以及成长和进步。
以前犇犇就不会和小朋友玩儿,也不知道该玩儿什么。他玩儿别人的东西可以,别人碰他的玩具则不行。玩儿着玩儿着就找妈妈,要是他不找妈妈,就该是别人来告状了……总之,看着他玩儿很麻烦,他自己也不怎么尽兴。但是经过了一年多的锻炼,犇犇开始挺会玩儿了,过程中逐渐能组织、能协调、想办法、不赖唧。

前天,犇犇和班里三个小女生一起玩儿。 她们手里都拿着幼儿园门口领的气球,却呆呆地站在那儿不知道干什么,犇犇就说提议:“咱们玩儿传气球吧。”大家欢呼相应,大概幼儿园里也做过这个游戏,小朋友们都很熟练。于是他们就玩儿起了胯下传气球。
但是不一会儿香香就哭了:“李犇犇踩着我的气球了!”犇犇很茫然。香香又哭:“呜……婷婷又拿我气球!”犇犇把气球递给她说:“这么点儿小事还哭,像小班的!”婷婷马上说:“像一岁的!”“对,像刚生下来的!”他俩开始嘲笑。没想到香香哭得更厉害了:“呜……他们说我是一岁的。”犇犇马上又组织:“行了,咱们去看蚂蚁吧。”香香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儿们很崇拜地跟着犇犇跑来跑去看蚂蚁,其间也有些类似过家家似的情境,很开心。
过一会儿,香香又哭了:“呜……我的气球没气了。”思思也哭:“呜……姐姐哭了,我也想哭。”其间杨皓婷因为什么也哭过一两次。这么一比,犇犇反而显得很成熟,对小朋友的举动莫名其妙,一笑置之。



上周六,本来和多多约好一起玩儿,多多却忽然要去书店。妈妈只好帮忙约丹丹,正好丹丹的同学也在。知道犇犇对各种姐姐是不抵触的,马上答应下来。酷暑天,找了校园里凉快的树荫下,铺上垫子,挂上吊床,支好帐篷,摆好水果和零食。凉风唰唰的,好惬意。
在帐篷里过家家,不亦乐乎。后来她俩玩儿吊床,犇犇看出吊床不太舒服,就放弃了试一试的想法,专心地玩儿帐篷。两个姐姐还经常把“不让动这个”、“不让摸那个”挂在嘴边,有时也会变相地欺负一下这个弟弟。犇犇也不在意。后来去吃牛肉面,两个姐姐困得赖唧了,犇犇却没有,吃得不少,还很高兴。

想起那天犇犇和多多玩儿,绕来绕去上蹿下跳,一个多小时都没过来骚扰妈妈。后来一问,他们在玩儿动物园的游戏,他俩假扮管理员和驯兽师,动物都是假想出来的。犇犇说他也一直瞄着妈妈在哪儿,怕妈妈丢下他们走到别的地方,但是没什么事就不骚扰妈妈了。
还有那天带犇犇去吃饭,其间佼佼一个劲地告状,说犇犇这不好那不对,虽然并没涉及她,但一顿饭下来叫了“阿姨”一百余次,妈妈都快崩溃了。回家后问犇犇喜不喜欢和佼佼玩儿,犇犇宽容地说挺喜欢。然后犇犇问妈妈喜不喜欢佼佼。妈妈说:“佼佼各方面挺好,但是爱告状不太好。小朋友的事自己解决就好了。”犇犇说:“是啊,我看她总向你告状,但你也没怎么样。”
又有,犇犇班里要玩儿水枪,犇犇正好有两把,妈妈说就都带着吧,万一一个不够用。犇犇却说:“行,万一谁没带,我就借他。”真是破天荒。

不过,犇犇真的懂事多了,越来越。无论大孩儿小孩儿陌生的还是熟悉的,只要稍微友好些,便很容易玩儿到一起。想起过去猫腰撅腚寸步不离,三分钟一调节五分钟一劝说,现在看孩子的时光不知不觉由抓狂变为快乐。
以前,妈妈总是教育犇犇别这样、不可以那样,效果是有的,但不明显。后来干脆不带任何情绪地和犇犇一起讨论:“你看,你们为什么都愿意和那个哥哥玩儿?因为他会组织,在大家没意思时知道做什么游戏。他还有办法,在只能选一个人时让大家石头剪子布,这就很公平,大家也愿意信服。还有,他让大家一起玩儿他的球,摆弄他的自行车,从来没说‘这个球是我的不许动!’也根本没说‘爸爸,你给我看着自行车,别让别人动!’”……说的时候都是模仿犇犇的语气语调(这些妈妈太熟悉了)。于是犇犇就笑,心里自然也就有了感触。
当然,在孩子玩儿的过程中,妈妈的原则还是不参与。让他们自己决定玩儿什么、怎么玩儿,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那些鸡毛蒜皮的哭笑事。这样,孩子的进步会很大。当然,也有赖于家长的彼此认可和配合。
犇犇也许比上不足但肯定比下有余。所以小朋友们也会越来越喜欢和犇犇玩儿,而他也是会越来越开心越来越自信。不是自夸,但妈妈真的很欣慰,也很惊叹。在当初看似很严重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见痕迹。我们只需要像对待小树那样,除除草捉捉虫、剪剪枝杈,让他长得肆意而自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