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包工头退市须先崭断领导的利益链
(2014-12-24 11:20:11)
标签:
杂谈 |
让包工头退市须先崭断领导的利益链
古今中外,所有在商业上得大成就者,无一不是掌握了周期规律的人。也就是说,那些商贾巨子,都是靠“周期”成为富豪的。
建筑业也有周期规律,低潮与高潮交替转换。最近的基建高潮,持续时间最长——达十数年之久,规模最大——铁路、公路、地铁等等轮番上阵,一浪高过一浪。按说,如此长的“黄金周期”,应该造就一大批“黄金企业”才是。然而,普遍的现象是,施工企业家底依然很薄,“脱贫”者寥寥无几。
是本轮周期含金量太低,施工企业无利可图、无钱可赚吗?
诚然,随着投、招标工作日益规范,过去那种靠投机取巧(如变更补差)发财致富的做法早已一去不复返了,标价大为降低,甚至出现过个别中标企业赔钱施工的极端事例。但总的来说,标价基本科学合理,施工企业大致有10%的收益率,并非无利可图。
那么,为什么施工企业没有发展起来呢?根本的原因是队伍结构和管理体制出了问题。施工企业完全靠包工队干活,内部人员一律不再从实一线作业;换句话说,企业没有决定战争胜负的冲锋陷阵的队伍,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在内部,而在外部。这种高度依赖包工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必然会越来越受制于人、依赖于人、有求于人,导致包工头永远都是赢家。企业名义上是“东家”,实际上包工头才是真正的老板,企业员工都是打工者;表面上看起来企业轰轰烈烈,到头来只为他人作嫁衣,无非是每年造就几个包工头富豪。笔者就有一朋友,其堂兄在新疆某企业承包工程,一年赚了2000万元;也就是说,企业并不是无钱可赚,而是钱都让包工头赚去了。我不是说包工头不应该赚钱,人家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打了胜仗分享胜利果实,天经地义,无可非议。我只是质疑这种队伍结构和管理模式。
因此,企业要想改变这种“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并不赚钱”的可悲局面,光有“黄金周期”还不行。必须改革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坚决撤销包工队,实行架子队,由内部人员自带劳务,把本属于企业的效益装进企业的保险柜,而不是包工头的腰包。同时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从根本上消除腐败行为。这样以来,企业定会迅速驶上脱贫致富的高速路。
否则,企业依旧“为他人作嫁衣裳”,别说十年黄金周期,即便来一个百年黄金周期,也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充其量不过是造就一批更大的包工头富翁而已。
事实上,早在2005年,原建设部就印发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规定到2008年,全国的“包工头”必须退市,禁止包工头承接工程或分包工程。但是,时至今日,包工头仍然活跃在建筑市场,严肃的法规成为一纸空文。
阻力何以如此之大?说白了,包工头都是有背景的,所有包工头都涉及领导干部的利益。因此,领导干部对取消包工头不但不热心,反而挖空心思抵制搪塞,明里暗里坚决反对,倘若包工头与领导们没有什么瓜葛,让其退市易如反掌;所以,要想让包工头退市,必须先崭断领导干部与包工头之间的利益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