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习惯与情怀
(2013-05-11 09:39:31)
标签:
情感 |
(谨将此文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接到母亲生病住院的电话,我的心一下悬了起来,泪水情不自禁地涌出了眼眶。
自从我参军入伍离开故乡,30多年来,母亲从来都是只向我报喜不报忧。期间母亲也曾有过几次患病住院,但都是在痊愈出院后才告诉我,并且总是叮嘱说:“放心吧,别挂着,安心做事!”儿子在外平平安安地生活、工作,是母亲最大的心愿。因此,这个破天荒的报忧电话,使我即刻意识到了母亲病情的严重性。
果然,母亲患了脑垂体瘤,压迫神经,导致双目失明,并伴有眩晕、呕吐等症状,根本无法下床。必须尽快实施手术。
我抢在母亲进手术室之前赶到医院。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母亲:满头的白发,布满皱纹的清瘦的面容,失去光泽的眼睛……我鼻头一酸,强忍住没让泪水流出来。我平生第一次意识到母亲真的是老了。
真后悔以前没有经常回家看看、陪陪母亲,甚至很少回家为母亲祝寿; “工作忙、离不开”之类堂而皇之的理由,总能得到母亲的理解与支持。多数情况下确实走不开,但有时候纯粹是逃避旅途劳顿的籍口。
记不清是谁说过,对老人要做的事,想到了就应该马上去做,千万不要拖延,否则,就可能会留下终生遗憾。这话应该是刻骨铭心的经验之谈。
在脑部实施手术,对一位75岁高龄的老人来说,实在是一道巨大的“坎”。唯愿母亲能够顺利迈过这道坎。
母亲临进手术室时,我想说几句安慰的话,给老人家鼓鼓气。然而,未等我开口,母亲先说话了,她果断地抬起手来,用铿镪有力的声音叮嘱我们几兄弟:
“都别紧张啊!”
俨然进手术室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她的儿子。
遇事总为别人着想,这就是我的母亲!
手术后的日子里,每天都要输液和抽血化验,母亲本来年事已高,加之身体瘦弱,难找血管。每次扎针,母亲都要忍受很大的痛苦。有一次抽血,医护人员连续扎了七针才成功。母亲不但不恼,反倒轻声安慰、鼓励人家:“别紧张,别担心,我不疼。你放心大胆地扎就是咧!”
凡事总为别人着想,这就是我的母亲!
也许是体质弱,抵抗力差的原因,手术后的母亲有点感冒,常常从睡梦中咳嗽醒来。我发现老人家喜欢左侧卧睡,于是建议她右侧卧,这样咳嗽会减轻些。然而母亲似乎不习惯右侧卧,躺不了多大功夫,就会翻身到左侧。我们知道,由于人体心脏位于身体左侧,左侧卧会压迫心脏,所以这是一种不科学、不健康的睡姿。可母亲怎么会偏偏习惯这样的睡姿呢?我一时想不明白。
此时我才忽然意识到,年过半百的我,以前竟然压根儿就没有见过母亲睡觉的样子。
这似乎是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一时间我自己也感到困惑不解。
稍加思索,我恍然大悟——繁重的家务,使母亲起早贪黑地劳作,她每天睡觉的时候,儿子早已进入梦乡,她起床开始劳作的时候,儿子还在甜睡之中。在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印象,是一觉醒来,万籁俱寂,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纺线或纳鞋底的情景。
那时候的农村还非常落后,市场上根本买不到东西。人们从头到脚的穿戴全靠手工制作;先把棉花纺成线,织成布,剪裁后再一针一线缝制成衣物。为了养育我们兄弟五人,母亲往往天不亮就起来忙碌,鸡叫时才上床休息。疲劳之极的母亲,常常正纺着线就睡着——右手扶着纺车摇把,左手拿着棉条高高举过头顶,一动不动,就这样短暂地定格在那里。直到手臂猛地往下一沉,母亲被怪醒,听听没有鸡鸣,知道离天亮还早,便继续纺线。尽管我家人口多,针织家务仅靠母亲一人承担,但由于母亲的艰辛付出,全家人冬有冬装,夏有夏衣,从来没有受过冻、挨过饿。为此,白天即使再累再乏母亲也顾不上躺一会儿。直到现在也没有白天睡觉的习惯。
因此,从打记事起,我就没有见到过母亲的睡姿。
想到这里,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泪水夺眶而出……
至于母亲为什么偏偏习惯最不利的睡眠姿势,我也很快找到了答案。
原先,我们家住的是南屋,床放在屋子的东头,也许是母亲为了容易让早晨的光线唤醒自己,以便及时起床干活吧,她总喜欢睡在靠窗户的一头。她睡外侧,即左侧卧;儿子睡里面,即右侧卧。母亲连续哺育了我们兄弟五个,常年采取的就是这样一个睡姿,久而久之,自然养成了左侧卧睡的习惯。
母亲也许并不懂得怎样睡眠才算科学,她只是无意之中采取了不利于自己而有利于儿子的睡眠姿势。这正是母亲做人处事一贯的原则,是她的天性和习惯使然——总为别人着想,很少顾及自己。
经过治疗,母亲康复,却因伤及神经眼睛没能复明。出院后,我第一次回乡看望母亲,在母亲身边陪伴了十天,是30多年来陪母亲最多的一次。一周后老人家摸摸索索撕下周末那页日历,自言自语道:“这个星期怎么过得这么快!”
稍后问我,“你后天就走啊?我怎么觉着你在家没待几天!”
母亲,我的可怜的母亲!您是多么希望儿子能够在家多陪您几天呀,尽管您对儿子是那么依依不舍,尽管您是多么需要儿子陪在身边,尽管您对儿子的远行多么不情不愿,尽管您对自己的儿子提什么要求都不过分,您却没有对儿子提任何要求;您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习惯——遇事总为别人着想,从不为自己打算。在您心里,儿子干的是公家的事,公家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自家的事再大都是小事;所以,您从来都是默默承受着一切苦难和不幸,全力支持儿子去干“公家的大事业”,从不让儿子因家事影响公事。
这就是我的没有文化却深明大义的母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