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艺术手法浅析
(2008-10-25 16:49: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阅读教学 |
《石壕吏》艺术手法浅析
无想樵夫
《石壕吏》一诗为后人广为称道,推为杜甫的代表作,与其巧妙的艺术手法是分清开的。
在艺术表现上,《石壕吏》有许多特点值得注意;但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一百二十个字,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高的艺术境界,当然和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但他的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无疑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
二
三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只说“问童子”,没有说问了些什么,而问的内容,却从童子的回答中暗示出来。童子回答说他的老师采药去了,可见那省去的问话是:“你的老师干什么去了?”诗的三、四两句,还暗示出诗人又省去了一句问话;“上哪儿采药去了?”如果没有这一问,为什么会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回答呢?
《石壕吏》中间一段的写法正与此相类似。“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既然紧接“有吏夜捉人”而来,那么“吏呼”的内容,自然离不开“捉人”,而“老妇”的“致词”,自然是对“吏呼’’的回答。杜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只用“一何怒”描绘了“吏呼”的情状,而让“吏呼”的具体内容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如果把所有的暗写都变成明写,象前面的分析那样,一问一答交互进行,中间再穿插上奉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那么其结果必然是“共事甚长,其言甚繁”,读起来就没有余味了。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