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装束复原小组服饰演进史

(2018-10-15 10:34:29)
春秋早期,双笄挽髻发型,根据河南光山宝相寺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发型复原。
西汉,长寿绣曲裾袍,长寿绣曲裾袍,根据长沙马王堆西汉辛追墓出土长寿绣曲裾袍复原。
http://s8/mw690/001Hxs4rzy7opFgAPS7e7&690

http://s13/mw690/001Hxs4rzy7opFgBdb6dc&690

http://s5/mw690/001Hxs4rzy7opFgfsKE64&690
魏晋十六国,襦裙,根据甘肃花海毕家滩26号十六国墓(升平十四年)出土实物并参考甘肃酒泉丁家闸墓壁画人物以及十六国出土陶俑形象复原。魏晋时期,襦裙逐渐成为女性的主要装束,出土的多件魏晋时期上襦实物均有在肩腋装饰彩条,为西北地区的流行。下裙流行间色裙,并一直影响到隋唐。妆面已开始出现面靥。(注:由於布料颜色和拍摄效果问题,对上衣颜色做了调整)。
http://s1/mw690/001Hxs4rzy7opFjLNcsa0&690

http://s10/mw690/001Hxs4rzy7opFk8i6de9&690

http://s11/mw690/001Hxs4rzy7opFkgqAW3a&690
初唐,单刀半翻髻,锦缘半袖襦裙腰裙,复原说明:这是一款较为典型的初唐仕女妆束,流行与七世纪中期到后期,尤其是太宗至高宗时期:头梳半翻高髻,身穿圆领口锦缘半袖与窄袖短衣,下身围间色条文长裙,或在裙上加围一件短腰裙,肩绕披帛,或把披帛一端掖入胸前。
发型:单刀半翻髻
服饰:浅红锦边半袖、长袖短衣、鹅黄纱披帛、条文围裙、黑白条纹长裙、朱漆杖
妆面:假靥、额黄
道具:朱漆杖
http://s11/mw690/001Hxs4rzy7opFpvJJE7a&690

http://s3/mw690/001Hxs4rzy7opFpoajwd2&690
初唐壁画中梳高髻、身穿半袖衣裙披帛的仕女形象。
http://s3/mw690/001Hxs4rzy7opFrzqngc2&690
半翻髻流行与唐代前期,唐《髻鬟品》:“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妆台记》“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在初唐大量陶俑壁画中都有体现,新疆也曾出土过同样造型的假髻,直到盛唐还可以看到不少类似发型样式。
进入隋唐以后,这种穿著方式继续流行,从初唐贞观五年李寿墓、新城长公主墓、神龙二年懿德太子墓,一直到开元年间的薛儆墓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形象,腰裙位置也逐渐下移。
由左至右分别为初唐至盛唐壁画、线刻中腰裙形象。
宋代以后一直到明清,这种襦裙披帛加腰裙的造型逐渐演化形成一种传统而典型的仕女仙女形象,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早已经不流行,但是依然活跃在各种画作和雕塑之中。
http://s7/mw690/001Hxs4rzy7opFynAP476&690
初唐,联珠锦半臂,绿襦,红黄间色裙 。根据阿斯塔纳出土衣俑以及唐墓壁画陶俑复原。
服装:联珠经锦半臂 窄袖衣 间色裙 鹅黄印花帔
妆面:额黄 斜红 假靥
复原说明:
这套服饰的原型主要来自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武周时期衣俑,并参考了唐代前期的各种形象。
上衣:唐代初期半袖大致有圆领对襟和直领对襟两种,高祖至高宗时期圆领口的半臂和上襦较常见。武周时直领对襟半臂逐渐流行,并有两种穿著方式,一种是衣在裙外,胸前纽结的对襟半臂,较为普遍;另一种是衣在裙内的交领半臂。
已发现的几件唐代实物都是直领,正仓院保存的八世纪前期的对襟吴女背子也可以作为间接参考资料。制作时在所掌握资料的情况下,最后暂时选择了有实物并且较容易制作的方案。
妆面:采用了阿斯塔纳衣俑的 额黄、斜红、假靥搭配,在出土的一些七世纪末、八世纪初的彩绘俑、壁画中可以见到,富有西域风情。
裙:采用了衣俑的红黄间色裙,间色裙在初唐极其流行,并一直沿用到了武周-开元初。限於制作时资料的不足,还会有许多不准确的地方,这次只是一个尝试。
http://s8/mw690/001Hxs4rzy7opFCrn8j07&690

http://s15/mw690/001Hxs4rzy7opFCN4vk9e&690
盛唐,披帛半袖襦裙贵妇,圆领侍女。
夫人:白印花纱帔子 绿衫子 浅色半袖 红花裙 绿翘头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