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藤手镯

(2013-03-05 20:59:28)

借用下老板的照片。已经到腕上了。非常可人。比照片还美。而且给我正正好。很喜欢。有名字,喜欢的人们可查询。她来自遥远的宝岛。更早些呢?我不知道了。http://img04.taobaocdn.com/imgextra/i4/836704509/T2GnqAXgNaXXXXXXXX_!!836704509.jpg

藤镯史话


    据说藤镯可以避邪防病。
    对于藤镯,仅为爱好。之所以对她关心和喜爱,因为她很美,因为她太自然,就有点儿像是自己的一个女儿,看着她安抚她只有疼的感觉。……
    (清)佚名小说《刘公案》第六十七回“鲁见明贪赌竟输妻”如此描写江宁府宣城县鲁见明之妻焦蕙兰:

   乌云巧挽仙人髻,发似墨染一般同。

    杏眼秋波花含露,鼻如悬胆正当中。

    两道蛾眉如新月,芙蓉面上带润红。

    两耳藏春桃环配,腰如杨柳舞春风。

    小口樱桃无言语,想必是,糯米银牙在口中。

    玉腕上、两个藤镯明又亮,尖尖十指赛春葱。

    往下瞧,金莲未必有三寸,仔细看,穿鞋上绣半枝蜂。

    头上是,碧玉簪儿别住顶,鬓边斜插一丈青。

    身穿一件蓝布衫,月绢单裙系腰中。

    虽然穿戴不为贵,天生的,温柔典雅动人情。

    两个藤镯明又亮烘托了焦蕙兰“穿戴不为贵”但典雅动人的天生柔情。毛立平博士在《清史研究》(2006年1期)列举了一份清代嫁妆首饰清单包括:金珠头花成枝,镀金花钎成枝,金珠梳妆全副,金珠耳环成对,珠翠环头耳川(钏)成对,镀金耳钏成对,银卷巾手镯全副,银箍藤手镯…… 。可见,清代女子已经需要将藤镯作为嫁妆置办,只是毛博士没有进一步探究“银箍藤手镯”在清代一般取什么材质的藤来做成的手镯才有资格当作嫁妆。到了民国,镶金银的藤镯依然令女子钟爱,光彩照人。作家张爱玲是这样描述自己离开大陆前的情景:
    离开上海的前夕,检查行李的青年干部是北方人,但是似乎是新投效的,来自华中一带开办的干部训练班。
    我唯一的金饰是五六岁的时候戴的一副包金小藤镯,有浅色纹路的棕色粗藤上镶着蟠龙蝙蝠。他用小刀刮金属雕刻的光滑的背面,偏偏从前的包金特别厚,刮来刮去还是金,不是银。刮了半天,终于有一小块泛白色。他瞥见我脸上有点心痛的神气,便道:“这位同志的脸相很诚实,她说是包金就是包金。”
    一副包金小藤镯是张爱玲的唯一随身金饰,其在她心中的地位非常重。但她也没有描述她的是什么藤的包金小藤镯?我想这个时候的女人不需要去弄明白,藤的自然美比她的材质更重要。
    藤镯起源何时,来源何处,取材何地,那是需要研究文化、探古发现的人应该做并可以做到的事。藤镯的产生并能被当时的人们所喜爱,并为后代人接受,我相信不是偶然的。就我而言,鲜有精力也鲜有时间去深入考据她。我不清楚藤镯的出现是否与藤的名贵有关,也不清楚是否与其他藤制用品一起出现?我有理由相信她早在几百年前的宋代已经出现了,并在明代开始流行,清代达到了及至。只是她太过脆弱,往往经受不住时间和岁月的考验使她或为灰尘同存大地,现在的世人很难再看到明代以前那些时期藤镯的样子了。
    北宋《太平御览》卷九九五引《云南记》云:“云南出藤,其色如米,小者以为马策,大者可为拄杖。” 云南之藤,闻名的是赤藤。赤藤轻劲挺直,朱光妍美。云南还出鸡血藤。鸡血藤是一种著名的中药材,有袪风除湿的疗效。有人认为,古人所谓鸡血藤就是赤藤,它的学名为“Caulis Spatholobi”,俗称过江龙、血枫藤、猪血藤、大血藤等。这种藤的韧皮部里密布分泌管,排列成赤褐色的圆环状。分泌管里充满着棕红色的物质,比如鞣质、还原糖和树脂等。当茎干被锯断后“血”从分泌管里渗出来,凝固后成为亮而发黑的胶丝状斑点。据说这就是神话中的所谓“赤龙拔须血淋漓”。赤藤又称朱藤、红藤。据史料记载,唐朝开始,云南南诏等少数民族部落就用赤藤与中原王朝进行交往,因此云南的赤藤不断地进入到内地。在宋代,红藤的产地还有浙江的天台,“浙之天台山,奇峰绝壁,寿藤蟠结,多千百年物。有藤苍健而文理坚韧,皮起块礌凹凸之形,土人择其奇挺者制为杖,剥去其皮,色如枣红或黄如蜡脂,或赭如栗壳,陆离相间,形殊朴茂。一杖需数十金,专为崇林禅师所采,长至八尺外者价尤昂。盖藤性善纠,长则必曲。土人先将细藤缚竹竿以辅之,待其长成后制杖,往往皆其祖父所缚者。”云南赤藤在唐代制作拐杖,成为中原士大夫竞相罗致的物品,并被唐人白居易、张籍、裴夷直、姚合等人专门的题咏。自宋以后,天台的红藤特别著名,被当时的文人所钟爱,并且宋以后以浙江天台的红藤杖使用量超过了云南的赤藤杖。虽然唐宋有赤藤杖、红藤杖的明确记录,但不见有类似材质的藤镯记录和发现。
    至今看到报道发现的最早的“藤镯”是海藤手镯。能入土几百年而不腐朽的“藤镯”是 “铁木海柳藤”手镯。其材质取自我国台湾海峡海底的海柳。其采伐不易,暗藏在深海的海柳生长缓慢,故有“海峡神木”誉称。1958年,在东山岛官路尾村古代金石巡简司遗址附近,发掘到一座宋代古墓。在陪葬品中发现有一些完好无损的用海柳雕刻的手镯和茶具等陪葬品。可以证实闽南沿海从宋代开始已经用海柳雕制成海藤手镯,其历史十分悠久。事实上,海藤并非植物藤,而是生物珊瑚类,因为其有蔓藤一般的外形而被归为“藤”类,此类手镯严格意思上不算作“藤镯”。
    云南鸡血藤有袪风除湿的疗效,而四川的风藤也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清王廷鼎《杖扇新录》记录:“出蜀中,节细而纹细,以纹备五色、纹绕而明者为上;质微赭、纹成黄白者居多,久之则红而有彩。土人多取为条脱,谓御此藤可除风湿,故名风藤。”而“条脱”可能是手镯。现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人们不论材质地统称“藤镯”谓“ 风藤手镯 ”,或许与此有关。
    据说云南少数民族女子爱佩戴红藤手镯,但并非所有的红藤能制成藤镯的,而编制藤镯的红藤据说采自生长在云南独龙江西岸的担当力卡深山中,是一种稀少、特有的红色蔓藤。这种红色蔓藤生长在高山背阴坡的悬崖绝壁上,采摘后只能阴干,如果采摘后遇到曝晒,立刻会变成坚硬的木棍,而无法加工。传说这种红色蔓藤生长地区周围只要有人居住或有人长期活动就会死亡,因此采制极其困难,显出其珍贵。云南女子喜欢佩戴这种红色蔓藤制作而成藤镯,是向外人表示自己男人的勇敢和对自己的忠爱。
    清代浙江、江苏、安徽一域的女子喜欢佩戴红藤和风藤手镯,因为红藤和风藤名贵,具有药用价值、资源稀少、取材困难、美观玲珑的特点而显得珍贵。在编制制作工艺上,历史上扬州的藤镯手工艺闻名遐迩,有很高超的制作技艺。《邗江三百呤》说道“藤响镯”,“紫藤圈圆为镯,金银镶之,不响而曰‘响’,以妇女两手不止(动作),藤镯附之,而成声也。”而这种“藤响镯”用的是紫藤(红藤),现已不容易见到,是否是真的因走动双镯碰撞带响还是金银镶之管中砂石作响不得而知。扬州师傅能通过剪枝、刨、磨、锉、钻,雕镂,镶金银铜管,缠金银铜丝等,做出各种精美玲珑的藤镯,不仅令无数女子欢喜,现也为男生名士所喜爱。
    清代末期民国,还有一种漆藤的手镯,据说可以避邪治病,以木柳或海柳为材质在其上钻孔灌铅,再上黑漆。这种清代漆藤手镯留存现在也变得稀少。还有一种分别是取材广西云南金丝藤做成的金丝藤手镯,年代或晚但也稀少,因有美丽的皮壳和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很讨女孩喜爱。清末到民国还出现了其他的藤手镯,实用但价值不高,如用枫藤来冒替风藤手镯,“枫藤”与“风藤”发音一样但材质不一样。枫藤是一种木本攀缘植物,呈黑褐色。枫藤手镯一般用单股或多股枫藤绞扭成镯子形状,在接口处用金银镶裹或缠裹起来的镯子,是清代末年在农村颇为流行的首饰。而现代最多用于仿制的藤手镯大多取材葡萄藤,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以老金银管后配新藤的手镯,大部分就取材葡萄藤,这种藤成色较差,纹理杂乱,质地较软,没有什么收藏价值.

1.起源传承
具体兴于何时已无从考证。藤蔓植物类饰品系为天然,入土即腐,遂多见传世,年代不会很久远。多为清末至民国。

从“就地取材”来看,藤类植物多生南方,少数民族多有“以藤为饰”的习俗。

“畲族的女子每到18岁,双手就要戴上黄藤镯。据说,黄藤镯原先并非饰品,而是畲族祖先为防备“人熊”抓去的护身物。后来,“人熊”渐渐匿迹,而黄藤镯演化为畲族女生的首饰。门巴族家境一般的男女只带藤镯,为刮汗之用。云南的多个少数民族都有以藤制饰品装饰腰部颈部手腕脚腕等部位的习惯,哈尼族西摩洛支系、傈僳族、怒族、佤族等戴藤圈,在古代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在几种版本的清代云南通志中,都提到基诺族、景颇族的先民们“首戴骨圈,插鸡毛,缠红藤”,说明“缠红藤”曾经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装饰手段。现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戴藤圈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德昂族。”
    “清代中期之后,官宦以及大户人家的男女以在全身佩戴各种物件为时髦,徐珂在其《清稗类钞·服饰》中记曰:“某尚书丰仪绝美,妆饰亦趋时,每出,同腰带必缀以槟榔荷包、镜扇、四喜,平金诸袋,一扣必缀以时表练条、红绿坠、剔牙签诸件,胸藏雪茄烟盒及墨水、铅铁各笔、象皮图书、帐簿、手套、金刚钻戒指、羊脂扳指、汉玉风藤等镯。统计一身所佩,不下二十余种之多。”

    而普通民众身上所佩戴的几件足矣,或是为避邪,或是图方便。清代的老年妇女,若同时佩戴金镯和汉玉镯,为避免金和玉相碰将玉碰坏,便在中间夹—个朱红漆藤圈,或—个珊瑚圈。
    也有一说,藤镯因质地较轻,材质温润,更加适合老年人佩戴。
    除了“辟邪”和“医疗”(舒筋活血)的功用,
    还有说旧时衣袖宽肥,行动不便,以藤镯作为“束袖”?
   
清末年间《越郡风俗词》中有一段“绍兴安昌镇做戏文快板”,述说社戏云“风藤镯,白手膀”可见藤镯已经广泛深入普通民众生活,且认为白皙的手臂与深色的藤子更加相得益彰。
    民国时期即将离开上海的张爱玲唯一携带的金饰还是五六岁的时候戴的一副包金小藤镯,有浅色纹路的棕色粗藤上镶着蟠龙蝙蝠。”
   
2.材质工艺
    首先是关于“藤”的材质,目前最多的说法是分为“风藤”和“海藤”。
    (此“风藤”是否为中医药材中所指的“风藤”?)
    就目前能见到的藤镯,不同地区的藤子材质不尽相同,有些云里雾里。
    古玩类的“称谓”似乎从来没有科学、严谨的系统。
    口口相传下来,同一个名词,在不同的时空,所代表的含义也不一样。
    紫藤、黄藤、红藤、风藤、海藤、还有金丝藤之类称谓...;还有产自西藏、云南等地域的藤类,具体为何物?
    藤镯中,两旁留出的簪刻 可见的都有哪些物象?是何寓意?

    前辈们若有实物图附以说明,感激涕零。
   
     
关于银的部分,藤镯的连接材质多为银包藤,少数为金包藤,这“金包藤”中的“金”多为镏金或金包银,纯金因过于柔软,不适合制成空管,因此未见纯金藤镯现世。
     银管的形制和工艺同其他银饰毫无二致,大致可分为光素、錾刻、压模三类。当然还有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烧蓝或镏金等其他装饰工艺。
   

   
“银管所占较短者,年份较早。”
一说法是否属实?

   
“藤镯最初的产生必定因其所谓的一定的医学功效或避邪功能,或再因造价低廉而在女性市场中产生需求,因此最初银匠的问题便是将藤子两端美观相连起来的方法,银管便仅仅起到连接及掩盖接口处缝隙的作用。而久而久之,大家不满足短短的银管而追求更强烈的装饰效果,继而到清末民国江南一带的藤镯,其银管已多占整个镯子的一半。

    藤镯的形制多为银包藤,少数为金包藤,这“金包藤”中的“金”多为镏金或金包银,纯金因过于柔软,不适合制成空管,因此未见纯金藤镯现世。银管的形制和工艺同其他银饰毫无二致,大致可分为光素、錾刻、压模三类。当然还有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烧蓝或镏金等其他装饰工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