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清源山:老子天下第一

标签:
清源山老君岩弥陀岩势至岩千手岩 |
分类: 中国大陆行 |
问道“老子天下第一”的清源山,是继崇武古城和泉州市内景点两大块后的泉州近郊景点,原本攻略中的第三天行程是泉州近郊一条线的清源山、南少林寺、灵山圣墓和洛阳桥,灵山圣墓和洛阳桥都在昨天顺着游玩了,今天的任务就轻松很多了,重点是清源山。
来不及吃酒店的免费自助餐,一大早6时就起床,打点行李,背起我的背囊,带上小伙伴们就出发了。结帐、打了个的士,此时天上下着毛毛雨,待到得老君岩入口处时,雨就停了,后来竟然就出太阳了!真是“三岁就很帅,帅得惊动了党中央!”RP就是好呀!
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泉州市山城相依,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
清源山的标志老子石像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
清源山大牌坊
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可惜今天时间有限,无法饱览清源山的神韵,只能留点遗憾去回味,或是下次再抽空尽兴游玩。
清源山游客中心和售票处位于大牌坊处,我是打车直接送到清源山老君岩入口处的售票处,买票进山,门票55元,包括一本清源山小册子。游玩了清源山后,再步行出山门和牌坊--从走过并且拍下的清源山牌坊看,清源山有三道牌坊--然后在大路旁打车再去南少林寺的。
清源山的山门和牌坊
清源山旅游地图
老君岩的布局是这样的:山门--林荫石径--老君造像。老君岩的山门外有旅游导引,根据景区推荐的4条行走路线,都是在游玩景点后最后由老君岩出山。我早已经被网络上“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造像所吸引,所以一进老君岩的山门,就顺势去了老君造像,整个行走路线恰恰与景区推荐的线路一是反向而行。
我的行走路线:游客中心--老君岩--见龙台--无尘台--弘一法师舍利塔--弥陀岩--千手岩--势至岩--清泰岩停车场—游客中心。大约4--6小时。
线路一
老君岩的山门是一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一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岩的山门
进了山门,沿着一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树分立两侧,气派非凡。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在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两旁,有道教典故雕塑以及不少的名人题记,石径引领到一片风光宝地,面前豁然是传说中的老君造像。
有着“老子天下第一”美誉的老君造像刻于宋代,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
老君造像“老子天下第一”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观点,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老君造像的健在,足以证实誉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发达兴盛的。李老君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悠悠然“由楚入闽”,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国”这一风水宝地吧?!
老君造像
仔细观赏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满脸笑容,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
老君石雕坐像
老君像背山面水,席地而坐,面目超然,神态自若,占据绝佳风水宝地。为什么在清源山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子造像?因为民间流传有“老子西出函谷关后云游至此羽化成仙”的民间传说,二者清源山自古就是道教重地。所以“老君岩”又叫做“羽仙岩”,窃以为“老君岩”远胜过“羽仙岩”N多倍,再说啦,谁敢轻易给老子改名?!
老君像前方两侧的草坪中,有《道德经》石刻共18方。系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笔走龙蛇,潇洒飘逸。《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老子留下的宝贵思想文化遗产,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和人类智慧,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研究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老君石雕坐像前院两侧是石刻传本道德经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是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的治国方略。
老君石雕坐像园一侧的走廊
在老君造像园徘徊良久,感受老子道德经风范,依依不舍地继续登山前行。沿右侧小路拾级而上,登上由木栈和石阶组成的步游道,这就是“智慧天阶”。老君造像园上方不远处左侧有一片矮小的灌木丛林,这是凤凰卫视主持人曾经走过的“福”、“禧”、“寿”迷宫。在下也试走了一回,结果是一次性从“福”字入口进去,从“寿”字出口出来。据说这迷宫一班的人都会迷失,一次性走出来的很少,看来在下是二班的,吼!吼!
“福”、“禧”、“寿”迷宫
继续沿山路登高前行,我得承认泉州之行景点太多,泉州三日成了被懒人们垢病多多的疲于奔命的行军拉练式的旅行。清源山攻略做得不详细,好吧,问道清源山,问路山中人。结合沿途指引,今天就酱紫在清源山中盲走,走到哪算到哪。沿途有当代书法家刘九洲“太上灵台”、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道教圣地”、“无尘台”、“见龙台”等景点,登上见龙台,极目远眺,视野开阔,远山近水,一览无余,可以凭栏远眺泉州城。
当代书法家刘九洲手书“太上灵台”
见龙台上极目远眺泉州城,左侧是闽台缘纪念馆
清源山石刻荟萃
随着“智慧天阶”一路前行就到了弘一大师舍利塔,弘一大师舍利塔是清源山著名的景点。弘一大师晚年有14年在闽南生活,足迹遍布泉州名山古刹,于1942年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享年63岁。这座舍利塔内供奉着大师的部分舍利子。旁边还有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广洽、广净法师舍利塔,也是仿木石塔。
塔上有横批“无相可得”四字,门两侧有对联是:“自净其心,有若风光霁月;他山之石,厥惟益友明师”,是弘一大师手迹。
弘一大师舍利塔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弘一大师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电视连续剧《弘一大师李叔同》,反映了大师的身世与精神:1880年生于天津,留学日本,一生精通诗词、戏剧、音乐、书法、美术,通晓三国文字。回国后曾在几所名校任教,39岁出家,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师。抗日战争时期,曾手书“念佛不忘爱国”。1942年圆寂于泉州温泉养老院。
弘一大师遗像由花岗岩岩雕刻而成,乃根据大师高徒、我国著名画家丰子恺所作108笔画像雕刻而成。画像面容和善,身披袈娑,合掌于胸,双目炯炯凝视前方。丰子恺所作108笔画像真谛供奉于塔内正中。
弘一大师塑像
塔左侧的一巨石上雕刻弘一大师最后的墨宝“悲欢交集”四个大字。“悲”者:永别亲人;“欢”者:去了极乐世界。不知道愚钝的鄙人是否有曲解大师之意?!旁有一石雕刻着赵朴初的诗句:“千古江山留胜迹,一轮风月伴高僧。”这是对大师一生的高度评价。
弘一大师最后的墨宝“悲欢交集”
振衣亭,我也在这里振衣一下下,吃喝了点,歇了口气。
再往上前行十多分钟,即到了弥陀岩。弥陀岩是清源山的精华之一,流泉飞瀑、古树名木、庙宇石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巧夺天工。“泉窟观瀑”只见清澈的泉水从五十米高的陡壁上泻落,在青石上飞珠溅玉,充满了诗情画意,把人间的凡尘俗念荡涤贻尽,历代文人骚客每每至此,不免文思流溢,满目的摩崖石刻增加了观赏雅兴,有人生画中游的美妙感受。
弥陀岩山门
弥陀岩下有座弥陀寺,寺庙共有3间建筑,弥陀大殿为单檐三开歇山式建筑,红柱黑瓦,在弥陀岩绿树掩映下,显得甚为幽静。进到院内,看到有一位师太在院子中与摆小摊的小贩聊天,都是闽南话,一点也听不懂。我照例在弥陀大殿前的功德箱随喜了。
弥陀岩寺
弥陀岩寺匾额
弥陀岩寺位于弥陀岩下
弥陀岩寺前的放生池
将军石
弥陀岩崖壁上雕凿着一个巨大的佛字,字体飘逸,从上到下足有十米多长,这巨大的佛字,据说在几百米以外就能看得见,是清代乾隆二十年雕刻。
大佛字
从弥陀岩寺出来,攀登上大石堆积成的云台,穿过“一线天”,是高筑云台之上的弥陀岩石室。弥陀岩石室是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仿木结构,平面近方形,背依石壁,面宽5.6公尺,歇山顶,正脊中间置一葫芦,门上横额书“阿弥陀佛”,柱头及外檐用斗拱。
弥陀岩石室
弥陀岩石室内顶为叠涩方形藻井,石壁岩面浮雕“阿弥陀佛”立像一尊,高5米,宽2米,造型端庄大方,面容丰满,慈祥和善,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据佛经上说,这是表示要满足信徒的愿望,接引众生往极乐世界的意思。难怪这么多善男信女,见了阿弥陀佛,都顶礼膜拜,虔诚备至。
弥陀岩石室内阿弥陀佛立像
石室前平台叫“一啸台”,台的左右各有3.5米高的5级实心佛塔一座。站在一啸台极目远眺,泉州城风光尽收眼底,双塔凌空,红房碧野,景色妖娆,使人心旷神治,留连忘返。右侧有一方石碑《元代重修记事石碑》,这一方石碑记载了弥陀岩石室石刻的重修过程,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碑文中出现的多处简化字,是汉字简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一线天和云台
弥陀岩石室
从弥陀岩石室往出口山门处走,就走进了“幽谷梵音”的意境区,重点是这座古朴自然的千手岩古寺。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因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
石中居茶室
幽谷梵音
千手岩古寺
大殿正在修整,我只是在门口参拜。正中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维妙维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寺前苍松翠柏,峰石磷峋,别有一番情趣。
千手岩古寺正门
出千手岩迎面小山丘上竖一石碑,上书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第一山”三个红色大字。清源山自古就有“闽海蓬莱第一山”、“闽南第一山”的美誉。但我在峨眉山也见过几乎一模一样的米芾“第一山”的刻碑,“第一山”到底在哪里?!
据考:中国立有米芾“第一山”石刻者有十余座:山东泰山、河南嵩山、江西庐山、湖北武当山、四川峨眉山、陕西终南山、浙江杭州吴山、江苏盱眙南山、江苏南通狼山、四川富顺钟秀山……“第一山”三字是米芾的榜书杰作,千年来为世人所称赞,但屡遭翻刻,大家都说自己真而别处伪。
修整中的古寺庙
清源山千手岩山门
我从老君岩山门进入清源山,登上弥陀岩,经过千手岩,出了千手岩山门,已经是中午时分,还有一个大景点是南少林寺。前面看到势至岩的路牌,于是了又花了几十分钟,顺便拜访了游客稀少的势至岩,出到大牌坊外面的大路,打了个车直奔南少林寺。
三岩方向路牌,弥陀岩位于千手岩上方
势至岩小石桥
势至岩
势至岩大雄宝殿
势至岩照片荟萃
花了一个早晨和上午游玩了清源山,行走的基本是在中心景区,走了老君岩、弥陀岩、千手岩和势至岩几大景点,感慨的是:号称道教圣地的清源山,看到的都是佛教庙宇,中心景区没有一家道教的庵观,只留下老子造像作为道教的代表,孤单单地独守老君岩。难道道观都被赶到偏远地区的山顶去了?!令人唏嘘!无量天尊!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