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颜乐处”说起——浅谈人生之乐
(2011-06-28 21:36: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昨日之我 |
从“孔颜乐处”说起
——浅谈人生之乐
政法学院
“孔颜乐处”一词出自《论语·述而》载孔子“饭疏食而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论语·雍也》又载孔子谓其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它是宋明理学家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北宋周敦颐学给二程时,则每令其“寻仲尼、颜回乐处,所乐何事。”
周敦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富至贵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者心泰,心泰则不足。”他认为,颜回之乐根本不是因为贫贱本身有什么可“乐”,而是颜回已经达到一种超乎富贵的人生境界。有了这种境界的人,即使是人所不堪的贫贱也不会影响、改变他的‘乐’。这种乐是精神境界所带给他的,不是由某种感性对象带来的,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是超越了人生利害而达到的内在幸福和快乐。人生就应该追求这种高级的精神境界。这种追求超越了世俗之人对于富贵的追求,他追求这种“至富至贵可爱可求”的“大”,与这种“大”相比,富贵也只是“小”,若得“大”,则不仅可以忘记“小”,而且可以在内心实现一种高度的充实、平静与快乐。
程颐认为,颜回所乐非“箪瓢陋巷”的困窘处境,亦非单纯以“乐道”为事,“‘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耳,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河南程氏遗书》),但此深意究竟为何,他并未做正面回答。
朱熹称自己对此“深意”亦不敢妄为之,但学者只要在“博文约礼”上用工夫,就终会“有人自得之”。(《四书集注》卷三)
真德秀明确指出,孔颜所乐并非将“道”作一“物”玩弄时得到的愉悦,而是“吾身”达到“浑融无间之地”后的一种崇高完美的精神体验。他说“盖道只是当然之理而已,非有一物可以玩弄而愉悦也。若云,所乐道,则吾身与道各为一物,未达到浑融无间之地,当是以语圣贤之乐载?”(《宋元学案·西山真氏学案》)
由上述几个人的意见可以看出,周敦颐只是侧重孔颜所乐是一种精神之乐,以区别于物质之乐如“富贵之乐”;程颐则是强调一个“其”字值得深思,但并未做出具体解释,如果仅从字面理解,“自有其所乐”,“其”即他颜回,强调乐的主体性;朱熹则只是指出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和途径即“博文约礼”;而真德秀则坦率指出此“乐”的层次,即达到“物”与“道”“浑融无间之地”,侧重于一种得道之乐,一种上升到万物一体的较高的精神境界的乐。
我认为像程颐那样深思并分析“其”字,对我们有更大的意义。孔子有孔子的“乐”,颜回有颜回的“乐”,不管他们所乐的内容为何,关键在于“其”感到乐。由此,我认为,“孔颜乐处”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自得其乐。
孔子虽说“饭疏食而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但在其他时候却也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乐,可见孔子之乐并非在于贫贱简朴之乐,而是无论贫贱抑或是富贵,都要有能够自得其乐的气魄与胸怀。而得到这种快乐、平静与满足的关键则取决于自己的心态。贫有贫的乐,富有富的乐,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你的处境,如何调整你的心态,如何发现你此刻正在享受着的美,进退皆宜,都有其美感在里面。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的事业,中间多有波折,少有成功,然而却始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乐以忘忧”,也正是因为孔子认为他的事业是合理的,有价值的,是合天命的,不管别人是欣赏还是嘲讽,他都给自己的事业笼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给了一个合适的注解,并在这种孜孜以求中,享受着人生的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定位,自己对自己的肯定,并按照理性坚决而执着的行动,因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能够自我控制自我调整自我实现的快乐,所以我称之为:自得其乐。
而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则终其短暂的一生致力于对“道”的追求,作为孔门最爱知识的弟子,他可以长时间不违背“仁”的原则,并且善于举一反三,深得孔子喜爱,成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但我认为,即便是无所得,他在求道的过程中便已得到快乐。因为他不仅仅在求“道”,更是由于“乐道”,才去学道。为此他安于清贫,不去追逐富贵,因为能够使他感到恒久快乐的是“道”而不是“富贵”,求道即是颜回的快乐。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社会,我不反对以追求“富贵”为乐,但是我却怀疑追逐富贵是否能够得到恒久的快乐。在我看来,恒久的快乐是来自于心灵的一种平衡,是源自于个人把握自我,设计人生的一种自我控制力。而财富的增长则是无极限的,如果过度沉迷于金钱,无法控制极力膨胀物欲,心灵的平衡又从何处获得?自我设计之美又如何体现呢?
自得其乐的恒久快乐,又体现在求得之乐和求不得之乐。孔子恢复周礼的活动少有成功,但他一生不辍理想,并以此为乐,不注重成败,只注重追求。以成败来衡量的忧乐,只是一种浅层次的不稳定的暂时的快乐,因为没有永远的成功,所以以此来衡量的快乐,难免被不快乐所取代。我认为,较高层次的快乐是将追求本身就作为一种快乐,无论成败,“追求”都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命状态,而且有“追求”,就意味着永远有希望,有希望,就会有动力,有动力就会充满激情地持续自己的理想,在这种状态下的成功即是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一种结果,失败也只是生活的寻常的一部分。这种状态的人,有恒久的动力,亦有恒常的快乐。而事实上,由于有选择的自得其乐,那么其他事物不必重视或者直接忽略,若辅之以恰当的目标、适当的方法,假以时日,又怎可能不成功?如斯宾诺莎,只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而磨几个镜片,除此之外,便孜孜追求他所喜爱的哲学事业,终于在哲学上有所建树,成为著名的哲学家。
人生之乐,也许并不必如老子那样无为才快乐,也不必像庄子那样混淆一切是非,在混沌中把自己保护起来才逍遥,追求的人生也一样可以获得无羁绊的快乐,追求内在的精神上的健硕与平静,醉心于自己喜爱的事业,还有什么忧乐之分?自己的乐也许即是外人眼中的苦,苦在于身体的劳累与克己的追求;别人眼中的苦对于自己即是乐,乐在于心灵的平衡与快乐。外面的花花世界,与我如浮云,活就要活出自得其乐的风采来。在不懈的追求中,经验万事万物,从而获得更深的体悟,在体悟中修正自己的想法,迈向更深更远的追求,何乐而不为?是以,星辰不改其道,我亦不改其乐也。
(收拾行李的时候,发现自己大学时候写的一片中哲小论文,虽然幼稚,却也是自己成长的轨迹,所以留着,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