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绽放在水中的美丽——闲话“美人柴”

(2013-03-31 10:23:01)
标签:

美人

民国

美容

头发

福州

文化

分类: 乡土

一件东西但凡带上“美人”字眼,就变得千娇百媚起来。坐具里最风流的是“美人靠”,花中最浓艳的是“虞美人”,金陵有传统名菜“美人肝”,福州则有著名海味“美人舌”,但你可曾听说“美人柴”?
 
在民国时的福州城里,美人柴也曾是梳妆台上的宠儿。如此雅名,又这般用途,却到底为何物?其实不过是白楠木的刨花。与楠木一字之差,身价却差着百倍,白楠木木质稀松,做不得好家具,倒是多栖身于中药铺,刨成薄片,用水泡出黏液来,外敷是治烫伤的好药,内服还可治便秘。偏福州的女人们,动了别样心思,把它请入闺房。当年,每逢巷弄里响起“卖,美人柴吔”的吆喝,女人们就会去买回几片。用时放入小瓷杯,倒上些许热水,等上一刻钟,溶出的黏汁就是天然的定型液。或抹在角梳,或用牙刷沾上,把头发打理得光可鉴人,拿福州老话形容,那是“涂得蒲蝇(苍蝇)飞上都会打倒(跌倒)”。

或许因为系“女性用品”,卖美人柴的多是女商贩,看着家里的男人养家辛苦,于是出门赚些“挑葱卖菜”的小钱贴补家用。当时福州是全国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美人柴购买方便,买主一般每次只会买上一小撮,用个三五天,也免得家里堆上一堆刨花。所以商贩心里都得有一本账,算着爱打扮的李姐两天就会用完、张嫂却七八天才会买一趟,算准了到日子上门兜售,一卖一个准。有了这份贴心,很快就会发展成“铺家”(即老主顾),生意才越做越好做。

因为价贱,美人柴只能屈尊于寻常人家。大家闺秀用的是茶油,豪门富家女用的则是上海大工厂产的“涂头油”,所以福州有句俗语叫“有钱人是油缸,没钱人是水缸”。那时有与人梳头为业的“梳头嫂”,都是打听着每家女人用什么做头发,来上门找生意:“涂头油”那是天天有生意做,要是“美人柴”来请,那十有八九是为去“吃酒”才咬牙“做场面”。至于当时福州郊区的农妇,因为缺乏现金,就用自家榨的茶油,以物易物去换廉价的美人柴,所以又有了句俗话“卖油诸娘水梳头”。话说得心酸,但美人柴又会差多少?不过是少了浓烈的香气,用起来麻烦一些而已。化妆品总是女人的纠结。

抗日战争时期,是美人柴的“全盛时代”。日军的封锁加上物资的拮据,“洋”美容品要么运不进来,要么运来了价格昂贵,这让美人柴成了无奈的“不二之选”。其实国难当头,满街又是不怀好意的鬼子兵,多少女人还有心思梳妆打扮?不过是胶住长发,方便劳作罢了。等到战火一平息,上海的生发油、雪花膏、雅霜等恢复对福州的货运,美人柴很快又变回了灰姑娘。
 
当年美人柴的生产中心,在福州南后街的文儒坊。所以背着木箱走街串巷的“美人”们,多吆喝着“文儒坊 ——美人柴”,来标榜自家货色。之所以选在此地,据说是因附近的大水流湾、小水流湾两巷遍布木工作坊,每天刨花无数,于是正好就地取材。虽是因地制宜之选,却也成就了好口彩:“文儒”配“美人”,不正是一段佳缘?

这段缘分一直持续到解放之后, 1955年组建的美人柴生产小组,地址就在文儒坊 78号。现在能查到的数据是,这个 28人小组1957 年产值2.16万元。可见当时还有一定市场。但到了 1963年,美人柴组被并入了甑器组,变成了“鼓楼甑器生产合作社”。甑器,就是木制炊具。在那时的中国,梳妆台怎能斗得过灶台?美人柴就这样穷途末路,而福州美娇娘的秀发,从此黯淡了很多年。
 
其实当年的美发用品里,比美人柴更廉价的,还有芦荟汁。那恐怕也只有穷人家的婆娘,才会勉强用它。然而今时不同往日,芦荟已被奉为天然美容上品,而美人柴却早被遗忘在发黄的记忆中。
 
岁月易老,美人迟暮。想来,美人柴需要的是一点耐心,耐心等待美丽在水中绽放,绽放在慢悠悠的旧时光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