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店:一桩与浪漫无关的生意——以福州书店为例

(2012-08-06 14:14:25)
标签:

潘秋

福州

书店

高校图书馆

爱书

文化

分类: 文化

http://s3/middle/5cf2231fg7a41e3091d52&690

 

很多文艺作品中,书店总是被贴上浪漫的标签,但如果你恰巧是一个书店老板,一定会悲愤地揭穿这个谎言。单调的书店生活,总是被运书、搬书、上架这些与浪漫无关的琐事填满。更让人焦头烂额的是,租金、人工费上涨,而利润却难见起色,开书店更像是一桩沮丧的生意。

 

书店曾经是一门好生意。1990年,福州南门兜的潘秋超级书市开张第一天,据说现场“挤得店员只好站在凳子上工作”,这种抢购碘盐般的壮观场面,今天听来像一个浪漫的传说。“潘秋”之前,福州的书店还都是“闭柜式销售”:顾客必须隔着柜台“眺望”书架,看到感兴趣的书,再麻烦店员取下来细看。这不仅是对顾客视力的挑战,更是对猜谜能力的挑战,因为你必须根据目测到的蛛丝马迹,判断书的内容,而且竞猜机会一般不超过三次——当然,如果你有勇气无视店员犀利的白眼,可以继续挑战。“潘秋”的火爆,正是因为结束了这种“你猜你猜你猜猜”的尴尬,率先引进了超市模式,让读者可以自由取阅书籍,一下子拉近了书与人、书店与人的距离。

在“潘秋”的影响下,榕城各家书店相继“出柜”。这对读者是一大福音,但对“潘秋”而言,却丧失了生意上的优势。九十年代中期我到这家书店时,已看不到“店员站在凳子上”的浪漫景象。店里书半新不旧,二楼更全是打折旧书,似乎当时已在为如今退守火车站特价书店做战略准备了。

 

“潘秋”之后,福州本土最响亮的书店品牌是“城市绿洲”。他家的店很好认,亮黄色搭配黑边的书架是最鲜明的标识。从鼎盛时期的近20家门店,到如今一家难觅,伴随“绿洲”的兴衰,那些书架也经历着流浪的旅程。前不久去新开的围城独立书店,我一眼认出了书架的来历,一问,果然,只是那抹亮黄已像旧书一样黯淡。当年,这些书架曾让我第一次觉得,书店原来可以这么浪漫!走进他家的书店,迎面而来的总是一长溜的时尚杂志,逛书店从此不再是为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浪漫的生活方式。但“绿洲”虽然营造了前所未有的书店浪漫,但在选书上却未能“脱俗”。与其它书店相差无几的书目,让竞争最后成了折扣上的内力比拼,同质竞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随着“绿洲”的没落,旗下的加盟店纷纷自立门户,比如华林路的榕树下、井大路的有间、东水路的九峰……他们延续着绿洲的经营模式,同时也摸索着自己的生存之道,比如九峰有一半的店面在卖茶叶,有间则是与高校图书馆合作。与这些书店老板接触多了,遗憾地发现他们并非爱书的浪漫之人,对他们而言,书店只是一门相对清闲的生意。在小书店依然态势良好的那几年,他们一个星期的工作,可能就是去两三次批发市场。当然,他们是精明的生意人,如果他们向你推销一本书,你会觉得他们已经把这本书看过十七八遍了。也正因为精明,他们懂得在恰当的时机,从这门日益糟糕的生意中抽身而去。

 

福州爱书人心中的圣地,唯有屏山晓风书屋,因为在这里,书店不太像一桩生意。在书吧概念还未出现之前,这里的老顾客就可以享受在二楼沙发上看书的待遇。相熟的店员,甚至会泡上一壶茶,和你侃侃老庄,谈谈苏格拉底。不过晓风之所以让人向往,更重要的原因是,有些书只有这里才能买到。09年梁文道来福州时,一天的匆匆行程,却特意到晓风挑了两个小时的书。这“独一无二”的魅力,何其之大。

但外人所不知道的是,为了做到这“独一无二”,晓风付出了怎样的成本。那些“只有这里才买得到”的书,印数常不超过3000册,因此进货折扣甚高,利润甚薄。至于被读者们津津乐道的晓风二楼藏书,有的几年才卖出一本,有些冷门书更是一放就是十年!这些书占用了大量空间,也占用了大量资金,既是晓风的荣耀,又是沉重的负担。晓风在省内曾有过十几家门店,现在大约仅剩五家。而两年前,屏山晓风也因租金猛涨,被逼到停业的悬崖边上。当然,压垮晓风的不仅是租金,更是网络书店的价格冲击。据我了解,现在屏山晓风的营业额,仅全盛期时的一半!

 

今天,如果我们依然选择书本,理由其实已经无关乎文字,而是因为将思想托在掌心的重量,和指尖滑过纸张的触感——但如果这份重量和触感能再便宜点,试问,谁又能拒绝呢?网店的价格诱惑,让再痴心的爱书人,也不惜背叛依恋多年的书店。像《查宁十字街八十四号》那样爱书人与店员的书信缠绵,在今天只会是你和网店客服的留言往来。

 

如果非要说,爱书人爱的是“书”不是“店”,那未免残酷。在传言屏山晓风即将离去的日子里,许多书友在痛心、在呼吁,有位浪漫的书友,甚至在晓风紧闭的铁门脚下,插了一束黄花。我问过店员,他们却对那位书友无甚印象,“应该没买过什么书”。不买书的人,一样会爱上一家书店,爱上在书架间的徜徉,爱上时间酝酿的书香。但一家书店,却不能只靠浪漫的“爱”而活下去!

 

所以,现在我每看到一家不错的书店,就好像看着一个体弱多病的美貌佳人,一面倾慕她的美好,一面担心她能活多久。

 

今天如果你依然梦想开一家书店,那你一定是个浪漫透顶的人,但书店终归是一门生意,你必须绞尽脑汁,把人们对书店的爱,转化为实际的消费。在试错成本高昂的今天,你的机会不多,“光合作用”那样的庞然大物都会瞬间倒下,何况你的小本经营?当你面对惨淡的生意时,还会把浪漫的念头留给书店吗?

 

 (福建日报2012.8.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