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个医生,一个普通得没有半点英雄气概的动手型学者。看完他的事迹后,我毫不犹豫地把他定位成新时代的“新劳模”。
这就是西安交大一附院肿瘤科四十四岁的王健生,他也拥有医学领域高大上的头衔-—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原本也是在阳春白雪的医学殿堂做着高大上的研究,但在业余时间却从事着普通医护人员下里巴人的科普健教,一干就是一十六年,而且大有至死不改初衷的豪迈气概。
十六年专注于乳腺癌的科普健教,行走十个地市八十六个县,先后为三十万人作现场健康教育,给十万只乳房做过疾病筛查,为三百四十万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医学备案登记。为了这样一份执著的健康事业,王健生几乎牺牲了他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
即使这样,王健生还不完全是属于过往劳模的苦干式人物,但他的贡献与示范作用却蕴含巨大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引领大家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的所作所为不乏创新之举。为了方便咨询,他借助微信以“协作组”的名义建立学教咨询平台,吸引省、市、县、乡、村的专业人士,聚集爱心力量。如今,他的微信“协作组”成员越来越多,又细分成四十个微信群,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村医进群,他的关爱触角已经进村入户了。王健生埋头做事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抬头看路,他说建立微信群除了交流咨询帮助群众提高防病知识,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是指导病人去该去的地方看病治病。这样,让高端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悄无声息地实现了国家提倡的“分级诊疗”,意义超越非凡。
时代呼唤好医生,但我们总是把眼光聚焦在拥有精湛技艺的大医院里的那些知名专家,却并不太曾关注为知名专家铺路搭桥的默默奉献者。透过王健生我们知道,好医生治病是拿良心与技术结合治病。而且,越是好的医生越是关注防病,让你不得病少犯病。漫长的十六年,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是医疗的三大原则,就是一个“早”字需要付出的东西很多很多,王健生的体会比谁都深。
这个时代需要推崇什么样的模范人物,会有很多答案。从王健生身上,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风尚元素,即知识、信念、智慧、良心与坚持。依照王健生现有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既不可能把他定位成流血流汗的劳模英雄,他自己也很难成为专业领域里院士级的领军人物。但现实中,我们尤其需要有专业技术又善于运用科学方法的执行者,需要不计得失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持者。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有影响力的引领者和号召者。
医患关系,完全可以把它简单到只是一种健康关系。不过,在当今诸多的社会关系中,都需要有善意的出发点,和谐的合作过程,共赢的美好结果。纵观王健生健康之路,答案已经非常清晰---医者不止于医。
本文刊载在2015年11月5日《健康时报》头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