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让远程医疗成为招摇的旗帜(原创)

(2015-06-02 10:42:58)
标签:

会诊

中心站

医院

单元

分类: 医疗关联

    近两年,远程医疗又一次进入大众关注的视野。

    相比于十五年前的互联网医疗诊断与技术指导,这一次由于电子病历和同步技术的介入,使得远程医疗增添了无尽生机与光彩,让患者和医院倍受鼓舞。远程医疗已经被媒体宣传成无所不能的“空中医院”,各大医院也将这“空中医院”作为自己特有的沟通桥梁四处延伸。现在的远程医疗和以前的远程会诊到底有哪些区别和改进呢?咸鱼翻身靠的是哪门子绝技,这是大家不得不关心的话题。

    十五年前甚至更早,远程会诊作为一种新兴医疗辅助模式进入医疗界,借助QQ语音与视频技术,辅助以电话、邮件、传真等方式解决交流中时空上的距离,让医院与医院、医院与患者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现在,远程医疗突破了互联网的传统技术,更多的借助远程通讯技术、全息影像技术、新点子技术和多媒体转换技术等,利用大型医学中心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对另一方医院进行诊察服务,包括医疗会诊、手术直播与手术指导、远程教学、多媒体医疗和保健咨询等。相比于十五年前的远程会诊技术,今天实现了颠覆性改造,特别是电子病历的应用,实现了病历文档与图像数据的实时传送。

    今天,从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远程医疗中心来看,“点对点”的模式仍然是应用的主流。即医院或医学中心选择一个固定的场地,建一个高大上的视频对话交流中心(或叫大厅),需要会诊是召集相关专家汇聚在“中心”,与对方医院进行会诊交流。实话实说,今天远程医疗中心的作用发挥得并不显著,从某种意义上讲,品牌与象征作用远远胜过其实用性。

    我预测,就是这种集中式、点对点的会诊,将会继承“前任”的衣钵,“集中”与“点对点”极大地限制远程医疗作用的发挥。第一、固定的场地并不方便专家们的聚集,临床医生多半在病房与门诊,聚集意味着影响病房和门诊的工作;第二,核心和骨干专家很难每次都能聚集到“中心”来,一旦缺位就可能影响会诊的水平、质量与效果;第三,集中,并不利于医学数据资料的紧急查阅与比对。当然,还有很多问题左右会诊医疗的顺利进行,比如收费的问题、执业许可的问题等。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需要牵头建立区域内远程医疗中心,采用中心站加移动单元发散式、聚合型的远程医疗模式,解决资源的利用与整合问题。在中心站的指导下,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会诊的内容预先发送到各关联专家。这样,即使在不能到场的情况下,专家们利用智能手机或PDA(移动单元)也能够实现与中心站的视频对话与数据传送,保证了所有专家全天候随时随地参与会诊。

    需要提醒的是,政府不能任由大医院各自为政,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区域内覆盖型的远程医疗中心,防止资源分散流失。建立共享型、全区域的远程医疗中心,面向所有医院开放,还有利于个医院“围观”诊疗过程,对于提高区域内整体医疗水平作用不可低估。

    我相信,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拓展延伸,移动单元加聚合式的远程会诊(或医疗)很快会得到广泛使用。届时,远程医疗将不再是山头上的旗帜招摇地飘扬,而是变得更加简单实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