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政策措施早已淌过了浅水区的研讨,探索性的举措也已经“测试完毕”。接下来,我预测将要围绕公平、效率与全民健康目标开展实质性的执行运作。
医改的深化必然要碰触行业的既得利益,而更多的是让各方利益得到均衡,重大诉求得到满足。但是,医改并不会让所有的医院“共同致富”,也不能一口气让现有的问题药到病除。再过十年,中国医疗将有不小的变化,总体应该向好,波折也不可能排除。为此,医院要有多方准备,患者也要调整期待。
一、大医院做不强
眼下,大医院的发展误区是“做大”。现在5000张以上病床的医院不断涌现,有的甚至迈向“超万级”。其实“做大”并不能一定能够做强,更谈不上做精。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大量投资医院的规模化建设,很多医院都是举债扩张。一些非教学医院、地区性的龙头医院,并没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科研方面从长计议、科学规划。其规模的扩张,还客观上引导了相邻医院的扩充效仿,导致了病人资源的深度挖掘,都吃不饱是迟早的事。医院基于还贷和员工薪酬福利的保障性增长,只能在量上做文章,无暇也无法在“质”的层面求发展。
二、小医院有春天
随着分级医疗和多点执业的全面铺开,小医院会抓住机遇调整发展方略,以“做细做精”为主打,专业化和专科化的精品医院将由此应运而生。由于小医院的运行成本远低于大医院,单体利润明显高于大医院,他们有足够的能力从利润中分离部分资金改造环境、升级服务。中国式家庭护理模式将从小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并由此吸引更多的病源。小医院差异化的服务会慢慢得到认可,收费高将不会成为与大医院竞争的短板。相反,大医院多点执业医生极大地提升了小医院的医护水平与质量,就近与“就静”成为病人选择小医院的优选。
三、智能化吸引人
已经渗透到医院的移动互联网,将随着银行业争夺医疗市场资本份额和互联网业自身的比拼得以升级。可以预见,现有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会迅速应用到每个服务环节,从而实现操作层面质的飞跃。如门诊前的分诊将通过患者的自测、自评来完成,预约挂号、预约检查、预约治疗和预约手术等可通过手机来完成,结果的查询与比对有相应的信息指导,服务的远程化拉近了医院与患者的距离。今后,谁掌握了智能医疗信息主动权,谁就有可能左右和主导医疗市场。
四、住院量会下降
前一段时期,被医保和新农合激发出来的门诊和住院量呈现井喷状态,很多医院都认为中国的病人来源都将一直“高烧不退”。但随着国民健康素养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住院病人会下降到一个理性的范畴值内。一些老年慢性病将由治疗转向调理颐养,农村聚居式养老院会出现流动医生服务,这些都将分流不少大医院往日的住院病人。但是,大医院的门诊病人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在一段时期内保持高位增长,因为体检和预防性治疗的的健康人群会越来越多。
五、出国门成常态
全球化的医疗必将催生同质化的医疗质量与服务。十年内,国内医生将出现出国进修培训热潮,也将有不少医院管理人员出国求教取经。医学科学研究不再是单方面由国外的医生主导,国内涌现出优秀的医学精英和大量的医学标本将吸引国际顶尖的医学专家来华参与研究。国内一些品牌医院,将率先在发展中国家开设分院,或者建立相关的医学研究机构。
六、民医政策博弈
预计在五年内,将冒出“盈利”“赢利”“营利”等新名词,之前的公私之辩也将转化为权益之争,尽管争论会越来越激烈,但配套政策并不可能跟随到位。一些非公立医院要向政府争取到更多的“国民”政策,平衡“公立”与“非公”成为政府头疼的麻纱。非公立医院与公立医院合作的股权及分配存在隐患,会因之前的政策不明晰而反目成仇、官司不断。
七、中医药受重视
人口老龄化会适时地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一些行将失传的中医疗法借机得以焕发青春。中西医的界限不会再以“结合”二字拉郎配,而是随着中医水平的提升和政策的进一步支持而变得更加清晰,中医大有咸鱼翻身出头的架势,甚至可以争得一席“国际地位”。大数据也助推了中医药的大研究,中医将逐渐摆脱不讲询证的传统,中药的临床研究会更加科学规范。
八、儿科倍受青睐
儿科医学年龄将由0-14岁延展到0-18岁,儿科人群将增加
22.22%,儿童专科医院的建设将放量增长,综合医院的儿科规模会呈倍数增加。
九、分级医疗艰难
实行分级医疗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早些年医院间业务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多点执业又会加剧这种不平衡。医疗资源配置仍然受到地方阻力的干预,针对医院的“管办分离”会加大推进分级医疗的难度系数。弄得不好,多点执业都会变成多方不讨好的空头愿望。
十、环境人文双畅
高精尖设备不再是医院间竞争的焦点,装修、布局、流程、品牌和人文环境将超越设备,成为患者就医的必选和必比项。医院的文化将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一道植入患者的心中,一些有爱心、有品位、有责任心的医院将更加受到患者的青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