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医改方案已经出台,之所以称为新方案就是以前有过几套方案,之所以要用新方案是因为旧方案解决不了问题。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未来3年医改用于5项重点改革,各级财政需要投入8500亿元。新方案出台,确实有很多亮点,例如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方案的组织和实施者级别提高、多点执业、8500亿、市场机制、管办分开等等。很多老百姓不会再拿旧方案来阅读比较,较前一次方案,此次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似乎曙光乍现胜利就在眼前。
就公立医院的改革而言,医者言医,我希望在实施新方案前必先多方查找病因,如果是重症则先缓解病情,再行会诊确定可行的方案,注意把握进程,任何一针见效的期待都只能会击碎我们的忍耐心。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时间也很重要,就如一个坐标,目标太高、时间太短则曲线越陡,也就是实现的难度越大。新方案如果浓缩起来,我认为是“全民医保、全程监督、管办分开、回归公益”,最终目的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提高全民健康保障水平。
但是,有些担心和多虑又不得不说。
钱和积极性
一般情况下钱和积极性是紧密联系的,增加政府对医院的拨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线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旧方案曾经提到医务人员的薪酬不能与收入挂钩,新方案也会如此。其实医院的每一项收入都是工作量与单价的关联体,新方案没有正面回应如何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绩效考核会不会从此只变成了品德考核?多少有些担忧。我们可以仔细分析这样一个公式,工作量X单价=收入(或结果),政府应该在制定合理价格、监督工作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医务人员提高工作量从而缓解“看病难”。如果体制机制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如果一味认为增加拨款、扩增设施就能够解决“看病难”问题只会是一厢情愿。
管办分开
管办分开应该是公立医院真正走市场的有效药方,切断了医院与主管部门的“母子”联系,保证了监管的客观公正性,患者遇到纠纷时对行政裁决的期望值和可信度会明显增强。但是,作为当下医疗保障的关键性推手,职工医保、城居医保、新农合等是否也要试行监与管的分离?这种既收钱又管钱的做法诟病不少,三者又能否整合在一起最终实现统一的国民医保标准,我在期待。
基本药物制度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出发点,是通过保证药物的生产与供应、提高药物的可获得性和居民药品的可支付性,从另一个层面理解,可以防止滥用药物、降低药品费用。有人说国外早就这样做了,我们得向人家学习,有必要这样做吗?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不如控制和降低非基本药物的价格来得实际,基本药物不是便宜药物,高价药物也不能包治百病,高价药物并不一定成本就绝对的高,人为制造悬念和没有理由的改变剂型或故弄玄虚的工艺等都是高价的祸端。基本药物目录的确定会成为各方博弈的战场,决策者不要被生产厂家忽悠成为他们的利益代表。
民营医院来救世?
(2009-2011年)医改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鼓励部分公立医院积极稳妥地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确实,没有民营医院的参与确实难以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这也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内容之一。不管你承不承认,把医疗产业化是很长一段时间民营医院运作的模式,发展自然也受到了限制。民营医院要参与全民医疗,必须控制和降低趋利意识,要在诚信经营、控制价格、确保质量上下功夫。有人不理解民营医院的投资方向和回报取舍,挂牌“非营利性”在理解上就得不到认可,难道一夜之间就转世成菩萨不成?我们欢迎民营医院遵守规则参与竞争,而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否则民营医院的救世会变成乱世。
医疗纠纷
暂且不论医疗纠纷的成因和责任,纠纷的间接后果是加重了医院和患者双方的负担。实施纠纷的第三方调解后果将怎样呢?如果仅仅是以维稳为目的和稀泥,我的预测是纠纷越来越多,调解越来越难,关系越来越紧张,医院无责任赔偿越来越多。依法办事确实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进程,但是不能一开始就摆出花钱买平安的架势,要分析原因、裁定结论、追究责任(医务人员)、依法处理,强调稳定不能以牺牲单方面利益为代价。稳定压倒一切,但不能抛开法制去压倒发展。
需要推敲和理论的东西还很多,比如新方案实施后部门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平衡,多点执业的相关保障如何落实,取消药品加价后他方补偿如何到位,分级治疗专病专治如何定位等等。
我无意给新医改方案泼凉水,只是希望我的意见能为完善方案敲个边鼓,不要让这8500亿仅仅只为了拉动消费打了水漂。
把握方向、关注细节、平衡关系、持续改进,我期待这8500亿元的药方能治病救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