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在不断推进,“两会”后旨在惠及民生的医改新政将全面推行,重点抓好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5项改革。以前有代表质疑“医改”新政难懂,操作层面上的东西更是雾里看花水中月。但是,对于群众最看重的“看病难”问题,是医改必须突破的第一到坎,如果政府认为“看病贵”问题需要逐步解决,那么,解决“看病难”也就成了解决老百姓医疗系列问题中的“眼前利益”问题。
对于政策一般群众先看关键词,然后去了解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如以前对医院以药养医问题看法多,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以药养医是谬论》,旨在告诉我们的当权者,不要以为你取消药品加价药品费用就下来了,药品回扣就杜绝了,就万事大吉了。政策决定方向,一旦政策里的一些基本概念都出现错误,就会误导百姓。
如今的医改政策还没有完全出台,各种观点、看法、意见一大堆,有的看不懂有的读不通,各方不免有些“担心”。医院担心影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政府担心结局老百姓是否满意,病人担心换汤不换药。作为医院管理者,医疗这块蛋糕就这么大,我则担心病人分流的环节上会出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现新的问题。我们的政府倡导“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出发点是对的,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将担负分诊推荐病人的任务,其次是承担“小病”的治疗何康复任务。由于有分诊的职能,大医院的病人将有不少是来自社区卫生疗服务中心的推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病人的分流推荐工作。医改没有完全铺开,这样一些关键词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视,理解和操作上都会出现问题。比如什么是“小病”,大病的前兆往往是小病,我怎么知道这小病不会引发大病?疾病的发展过程不仅老百姓无法预判,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诊断判别能力又如何?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与大医院之间会不会因转诊而形成利益链?
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能够实现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承担大医院转回来病人的后续治疗和康复吗?有人又提出,探索“院站联合”的模式,这也无异于扩大医院规模,甚至分散大医院的技术力量,检查诊断设备还无法整合利用,造成新增的运营成本又从哪里弥补,等等。如果以上问题不能控制或解决,我们说的“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提法就需要校正。
“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如果仅仅是引导患者的就诊行为,树立正确的医疗消费习惯,缓解大医院的服务压力,避免人为的“看病难”,这倒是一件好事。但是,要真正进入操作层面则需思量再三,慎言“小病”、“大病”,严格划定社区和医院的“势力范围”。要切实解决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才稀缺问题,如可以规定大医院的主治医生在晋升副主任医师前必须有一定年限的基层卫生工作经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监管,确保其公益性而限制其盈利性,尤其需要明确界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职责,防止衍生新的问题,一定要看管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老百姓自己树立的“廉价品牌店”,不要让“看病乱”坏了我们的大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