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有高低,长者上;学有多少,博者上;位有上下,上者上。
这样的道理如果是做选择题,没有人会错,现实中就难得不糊涂了。我们可以经常碰到这样的倾诉者,念叨老人啰嗦,愤青学术腐败,埋怨上级霸道,很少能检讨自己的不是。
长者和博者多数时候还是能够得到下者理解,但是行政意义上的上下之间就很难有如此幸运。下级在看待上级时往往难得心平气和地佩服,真有佩服也多是口服心不服。究其原因,多数下级会认为上级的成功多是出于机遇巧合,甚至都归咎于腐败的官场潜规则。我倒认为,能够冷静保持客观的人就能看得到人家优点的,没有人会一无是处,能够记住人家优点的人自身才会有更多的优点。不断地挑剔人家的缺点无异于在积累自己的缺点,优点其实就是你佩服后的遵从,你只要屈服人家的优点就会心生佩服。人各有所长,人家的缺点就只是你不用的那部分,又何必去计较那些不用的东西呢,就如一杯水,满杯会溢出,半杯则有缺陷,关键是我们要去喝水还是要用杯子里空空的那部分。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非常优秀的小伙子,能说、敢想、有创意,可当时的领导对他评价是空谈、妄想、乱弹琴,但后来还是得到了提拔重用。为什么,是新领导从他的创意应用后的结果推测他的思维,其实先前的领导也是好领导,由于他的沟通不畅,影响了领导对自己观点看法的认同,甚至和领导聚积了一些不友好的情绪。
上下之间不能尽是无原则的友好,也不应全是因原则制造的障碍。上下之间在决策和执行中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博弈,决策和执行的时候强调刚性,沟通时需要柔性。坚持个人观点与服从没有冲突,若是下级,观点意见可以保留,执行不能没有行动,讲究“从”。如果是上级,对与错要让结果来评价,指挥决策除了准确还要考虑多数人的感受,讲究“尊”。上下之间的沟通障碍不要随意归类于团结问题,最多界定在观点意见等待统一的过程,一旦不团结就永远难团结。
上下之间有时候就只隔着一次牵手、一个招呼,就像一张透明透气没有隔音的“纱帐”,不能越位不能代替也不便人为取消。上与下随时都会发生变化,但是之间的“纱帐”永远不会消失,谁先关上自己这扇门,哪怕是在“纱帐”的这边贴上一层纸,你就首先把自己隔绝了对方想要的友好,沟通就无法穿透这样一层纸去实现理解。
低头看自己,抬头看人家,尊与从才会变得自然自在。
有时候,上下之间的和谐就只需要每个人退一小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