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5月7日北京市发改委公布了出租车调价听证方案,称此次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增加供给,提高出租车上路运营的积极性,缓解打车难。北京发改委同时强调,此次涨价的费用全部归司机,出租公司的份子钱不增加,并严禁以其他名目收费。(《新京报》5月8日)
提价之后新增的利润全部归出租车司机,无非是为了安抚出租车司机和部分公众的质疑。不否认,近年来因为份子钱过高、堵车越来越严重等原因,出租车司机对收入的抱怨越来越多,一些城市甚至发生罢运事件。从这个角度而言,通过调整价格的方式来提高一线出租车从业者的收入,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为何一定要通过涨价而不是降份子钱的方式帮助出租车司机增收?同时,一些司机并不愿意过分提价,因为一旦提价,有打车意愿的人就会减少。份子钱到底去了哪里,这是公众一再追问的,相关部门应该早日说清楚。
另外,价格上调最多只回应了一线出租车从业者的利益诉求。对消费者而言,打车难、出租车服务质量等问题,同样也迫切需要解决。按理说,如果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得到提升,同时管理更加严格,行业服务质量相应也会高一些。但是最近这几年,类似北京的出租车调价方案在一些城市也实施过,以杭州为例,出租车服务乱象频发,甚至当地官员亲自出面道歉。如果价格涨了,最终服务没跟上,打车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涨价的理由就显得更加不充分。
说来说去,出租车行业的根本问题在于其经营体制弊病,这才是消费者和出租车司机最关心的问题。具体而言,现有的出租车运营管理模式主要分两种:出租车公司拥有牌照,租出去坐收份子钱;车主高价获得牌照自主运营或租给他人开。不同城市或有不同,或二者兼有,但无论哪种模式,政府相关部门或出租企业都参与了份子钱的利益分配,因此包括北京在内的不少城市,都只提涨价而绝口不提降低份钱。
要解决出租车行业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壮士断腕,而不能每逢价格听证就只是涨运费,一而再再而三回避“份子钱”这个核心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