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油价你不能这么涨!

(2009-07-03 22:45:57)
标签:

油价

涨价

汽车

汽车导报

李晔

分类: 编辑手记●试车●感悟
油价又涨了!

    油价又涨了,自然有很多的人不满意,要站出来大骂几句,以泄心头之愤。

发表自己的声音绝对是好事,也证明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进步,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网络的声音。但其实,大家可能没有必要太在意,因为这玩意儿并不是我们在这个论坛那个论坛上吼几句就可以马上解决的,得有一个过程,这跟社会发展的速度是一致的。

 

                                            转自《汽车导报》综合版执行主编--李晔博客

 

    油价这东西,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市场供需关系是一方面,但绝对不只是什么客观所影响的。油价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国际上,油价的定价权把握的米国和欧佩克的少数发达国家当中,因此他们可以利用油价这个能够牵涉很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手段,来影响整个世界的形势。比如说,油价疯狂上涨,可以打击作为能源需求大国的中国,油价突然下降,则可以反过来搞一搞作为能源输出大国的俄罗斯。什么伊拉克打仗、尼日利亚内战、能源危机等等,是其中的原因,但更多只是借口和外衣,用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控制油价,把真实的目的掩藏起来。

 

更多汽车资讯尽在www.autoemag.com.cn

 

    在中国,油价也是政府来定价,所以油价也是一种控制手段,也要起到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作用。但是其手段却实在显得太单薄,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段位不高,拿出来的理由就是百年不变的一句:“跟国际接轨。”基本上属于说涨就涨,国际涨咱也大涨,国际跌咱不跌或小跌,这样如何能服众,自然是要有情绪的。其实,政府应该多花些心思,拿出一个相对完善而且站得住脚的理由来控制涨跌,起码这个调控体系要“看起来”是合理的,才能让这些本来信息就不对等的大众们信服。现在连“看起来”都不合理,这玩意就太儿戏了。

    有些“专家”站出来说,中国油价还有上涨的空间,但是他们开车却是不用花钱加油的,因为国家给补贴,或者是石化石油的受薪顾问,这样自然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不是专家,我开车也是自己加油的,而且我们这个行业跟油价更是息息相关。你想想,油价狂涨,大家都不开车不买车了,我们还混个啥。所以我站着说话是腰疼的。只是我想强调,油价的涨跌其实并不简单,是很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大部分群众是无法看到背后的全貌的,所以自然不能真正做到客观评论。不过没关系,关键是大家要表达,要把自己的不满说出来,给出压力。时代在进步,这点力量总是会起到作用的。

 

相关链接1:

2008年1月,韩文科说:我国油价必须与国际接轨。

    韩文科指出,目前我国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要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快价格的传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市场对油品供需的调节,同时形成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的价格机制。”(《发改委能源所韩文科:应尽快研究出台燃油税问题》2008年01月04日中国证券报)

2008年11月,韩文科说:我国油价不能与国际接轨。   
    “针对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实时联动机制,韩文科表示,这种机制短期内不会建立起来。因为联动机制背后的潜台词是价格一步到位,与国际油价接轨。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什么价格都与国际接轨,这不太现实。”(《发改委专家:成品油价与国际接轨不太现实》2008年11月24日市场报)

 

前者正是国际油价从80美元涨到147美元的时候,后者正是从147美元跌到50美元的时候 

 

相关链接2:

    我国成品油价格高于美国是不争的事实,说什么我国含有燃油税,这更是让人不理解。我国除了燃油费外,还有各种通行费,如果加上这些,价格远远高于不只是美国,甚至高于昂贵的欧洲国家,而且我们的国内的成品油质量是无法与国外相比的,人家是优质原油,我国一些油品是无法与其相比的,而且我国国内成品油生产成本比较低,这一部分更应该低于国际油价,可是我们的有关部门对此却置若罔闻,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

 

相关链接3:

    从2004年3月到费改税前的2008年10月,12次油价调整,仅有两次是下调,下调幅度一次是一毛三,一次是一毛九。而油价上调,最低的也涨了一毛七,最高涨了八毛六。

 

相关链接4:

油价你不能这么涨!

红色为2005年3月到2009年6月国际原油价格的涨跌情况。

蓝色为同期国内汽油价格的涨跌情况。

 

更多汽车资讯尽在www.autoemag.com.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