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乡村故事 ·禾溪正午】


标签:
周宁禾溪村民国小学三仙桥原创摄影 |
分类: 水为刀视角 |
位于周宁城关西北54公里处,与政和、寿宁接壤的三角地带流淌着水量丰沛的一条清冽的溪流名字叫“湫溪”,在湫溪的两侧峡谷间坐落着一座古朴的山村---禾溪村。
这个村子至今依然保留了相当完好的大片明清古民居建筑,然而,许多建筑里面都已房门紧锁人去楼空。禾溪村与当今许多农村一样,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做生意去了,留在村里的妇孺老人仅为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强。据史料记载,这个村的开村鼻祖为许秦一公,故该村人口多为姓许。
陪同我们探访禾溪村的是一位名叫许希斌的老人,村支书笑着介绍说:许希斌老人是咱们村最有文化的老先生了。许老先生60开外,戴着一副厚厚的高度近视眼镜,穿着一件黑呢子中式大衣,手里提着一只这里常见的竹编手炉,花白的头发配上古铜色的肤色,岁月的沧桑磨砺出的印痕深深地镌刻的儒雅的面庞上。面对我的长枪短炮,老先生有些拘谨和木讷,更凸显了山里人的质朴和内敛。
在许老先生的引领之下,我们重点参观了三仙桥和建于1941年的禾溪小学。
三仙桥原名叫澄明桥,因为村民将村后山上的三仙庙里供奉的三位仙姑迎奉的了这座桥上,故而大家渐渐不再提它的原名了,而改称为三仙桥这个更加世俗的名称。这是一座保留完好的古廊桥,而古廊桥的建筑又是这里人的骄傲,因为最早的廊桥工匠就出自这里。关于廊桥之乡的争议由来已久,主要是我省的寿宁与接壤的浙江泰顺,跟周宁有啥关系呢? 有关系!简单地说,在1949年之前,禾溪村隶属寿宁管辖,而解放后才划入周宁的行政版图,所以说禾溪村也是不折不扣的廊桥之乡。
禾溪小学在明清大宅建筑群的溪对岸的山坡上,建校后,十里八乡的莘莘学子都汇聚于此,书香氤氲。正是因为有了这所学校,这个只有1100人的行政村里才会培养出45位大学生,这在如此偏僻、群山环抱中的小山村实属难能可贵。禾溪小学四边高墙林立,许希斌老人掏出随身携带的钥匙,打开了大门锈迹斑斑的挂锁,进入大门,是一片开阔的操场,大门的右侧生长着一棵参天的法国梧桐,由于已是隆冬时节,满庭院的梧桐落叶橫陈早已逝去了生命的华彩,更显得一片萧瑟。
从操场进入校舍是一个小拱门,整个学校有点类似闽西的方形土楼,四边都是教室,正中有一个天井。正对着学校大门的校舍门前左右各有两个石墩子,许老先生笑着让我们猜这石墩子是干嘛用的,这可一下考倒了所有在场的人。见我们几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先生最后公布答案:给调皮孩子罚站用的,引来了一阵哄笑声,原来在场的几位哥儿们,小时候也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挨罚是家常便饭,只是这种惩罚太有创意,哥儿几个都没尝过。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禾溪小学也许在许许多多的农村小学一样没能逃脱被撤并的命运。如今学校里已经没有了学生,但依然有一间教室完好地保留了当时上课用的课桌椅。让我感到十分吃惊的是,在黑板右边的墙根儿下,居然还摆放着一架布满尘埃的风琴。这架尘封的风琴是谁在弹奏,教室里流淌着是怎样的乡愁,也许已经无从考证,也许乡愁早已被欲望所吞噬,但我相信从这里走出的孩子们对少时人性的启蒙,一定刻骨铭心。鉴于对文物的爱惜,我没敢去触碰这架风琴,不知它是否还能弹出昔日里那美妙的旋律。其他的教室如今已改为禾溪村民俗展览馆了,书桌上摆满了村民们过去的生活和生产用具,还有一些织布机和制茶机具,有机会大家可以去看看,能认出几样来。
傍晚时分,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这所学校,耳边有一种声音萦绕不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