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嘉年华·枫坡民俗活动拔烛桥纪实】


标签:
武夷山枫坡村元宵节拔烛桥纪实摄影 |
分类: 水为刀雁迹 |


P1
枫坡是武夷山市兴田镇的一个自然村,这个自然村三百多户村民如今有半数以上以种植烟叶为生,种茶的只有两户。自从高速在南源岭开了一个进入武夷山的九曲入口后,原本从兴田口下高速的人就越来越少,而在兴田高速口边上的枫坡村就愈发显得清静。
每逢新年元宵节前后,村里都会自发地组织花灯巡游和拔烛桥等民俗活动。
这一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清朝咸丰八年,由本村在京城为官的邱美坚的爷爷邱振焰始创,至今已延续了一百五十五年。
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该村的男女老幼午后都会来到奶娘庙(供奉临水夫人陈靖姑)前,长辈们请出临水夫人的四尊化身神像,孩子们手擎纸花灯,小伙子们扛上烛桥,挨家挨户地绕全村一周。晚饭后,如此循环,再走一圈。
虽然如今各式工艺花灯也进入了农村市场,但手工花灯依然是枫坡村的主流。源于该村有一位花灯艺人邱世昌,花灯技艺传到他手上已是第五代了,这两年他的儿子也已开始接班了。
邱老师是位传奇式的人物,他不但会做花灯,还能錾字。武夷山景区内从大坑口到九龙窠、从九曲溪的六曲到一曲的摩崖石刻,许多都是他修复或新凿。他还会做木工、当泥瓦匠,每周定期还要到兴田小学给孩子们上两堂民俗课。
枫坡村有两座奶娘庙,一座在村后,一座在村前。午后的烛桥队伍,是从村前的这座奶娘庙出发的。
烛桥队伍排成一字长蛇阵,在快速奔跑中,忽然一分为二,形成两端对扯之势,故谓“拔烛桥”,与我们常见的拔河相类似。但拔烛桥的内容更为丰富,它全部活动步骤包括:起势、出海、翻麟、盘龙、游龙、扯龙、抢珠、圆场和收势等。
最为精彩的画面出现了。
在拔烛桥的过程中,最为有趣的是烛桥队伍会冷不丁地围住一位“幸运大使”,不由分说将其抬起抛入水田里。这类似于恶作剧的风俗,也是枫坡村的“专利”,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美女目标被“锁定”,那是“在劫难逃”,顿时花容失色,干脆自己自觉下田,不然后果,将是下一位这样。

这位帅哥,衣着光鲜,还穿着一双新鞋,不扔你扔谁?

P1
为什么明知道要被扔下水田,还会笑得那么开心?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抬人的人也是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的。
这位帅哥在奋力“反抗”。
连老爹都上阵帮忙解围,怎奈毕竟势单力薄,架不住这帮混小子牛力。
认栽吧。
玩累了,歇口气。前面埋下的伏笔,现在可以做个解释了。
在枫坡村拔烛桥期间,长久以来就有将人抛入田中的习俗,缘起于,早年有一位道家神医住在奶娘庙中,四里八乡的百姓遇到大病小灾什么的,都会到此寻医问诊。一日,有一妇人家中有人的了急病,急匆匆地赶来求道士去治疗,不料刚进入枫坡村,一不小心就跌入水田里。道士得知后,便对她说,你家病人因你这一跌,已平安无事了。妇人将信将疑地回到家中,果不其然。此消息不胫而走,于是,慢慢演变为每年元宵这一天村民都要扔几个人到田里去,而被扔的往往是村里的“金童玉女”、村干部还有他们认为尊贵的客人。预示着被扔者来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村里的老人协会邱大妈介绍说,十年前也有一位村民不慎跌入水田,至今未病一场。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会会心一笑吧。
翻麟,是拔烛桥过程中最有气势一个桥段,一个队伍三十几位棒小伙儿渐次翻转着手中的烛桥,并快速行进着,引来围观者的不断喝彩。
这真是个体力活,这烛桥虽是木质的,但由于要有相当的抗拉扯性和坚固性。故都为硬木所制,分量一点都不轻。小伙子们连续翻滚十来下就气喘吁吁了,往往引来围观的长辈“鄙视”。
每次来参加这活动都能听到这样的议论:“我们挑谷子一两百斤跟没事一样,拔烛桥我一个扯他们几个”,呵呵,这可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死在沙滩上啊。
跟城里的年轻人比,这些小伙子已经真的很棒很棒了,不信你去哪个中学叫上一队学生来试试?
在拔烛桥休息的间隙,每队都要点燃一长串鞭炮,有一位队员牵着从烛桥上飞奔而过。
年轻人玩得嗨,村里的老大妈们也不闲着,村老人协会组织着腰鼓队、秧歌队前来助兴。
正月十三是该村老体协成立十周年,大妈们知道我没赶上,非要表演一段自编自演的节目。
这帮六七十岁的老大妈,打起腰鼓来,一点都不含糊。
妇女和儿童经不起这般“折腾”,纷纷躲上屋顶和车顶。
说实话,枫坡村元宵节的民俗文化极具地方特色,将它比喻为乡村嘉年华一点都不为过。该活动已经申报并通过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列入了名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鲜为人知,好在近年当地政府开始重视,有关新闻单位已在整理和收集关于枫坡村“拔烛桥”的相关资料,希望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呵呵,写着写着,连官腔都出来了。就此收笔,下一篇是枫坡村晚间的花灯巡游和拔烛桥活动,将会更加精彩。
前一篇:【厦门春事·鼓浪屿觅捞海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