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来常熟之烟斗记】


标签:
常熟老朱烟斗大师原创摄影文化 |
分类: 水为刀夜话 |
常熟人爱喝茶,到过常熟的人对此应该印象匪浅,不管是公园中、面摊上还是小巷里,总能见到常熟人面前放着一只玻璃直升杯,里面泡着绿莹莹的常熟白茶。
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在常熟还有一批钟情于武夷岩茶的另类分子。
这次到常熟,本想再去中国古琴领军人物--朱晞大师那里聆听他曼妙的岁月弦歌。然而,新年前夜当我到了朱大师的工作室时,才知道此朱大师非彼朱大师,地点也与脉望馆南辕北辙。
原来,元旦期间朱晞大师云游去也。而常熟朋友引见的这位留着大胡子的朱大师,是个隐居于虞山北麓的烟斗制作大师,之前见到朱晞时,曾非常惋惜他剃去了他标志性的长髯。究其原因,朱晞大师解释说是,现在就任常熟博物馆馆长之职,在体制内蓄须总有不便之处,可以理解,也就不再纠结此事。
然,令我惊奇的是这位朱大师也留着飘逸的长髯,第一印象就十分的深刻。
接下来的时刻一开始并不美妙,当我们一行坐定,这位朱大师径自一个人靠着他工作台后铺着小羊皮的大班椅上,默默地抽着一把枫叶型硕大的烟斗,看着他的学生收拾着稍显凌乱的斗室,美滋滋的听着我们对满台面的烟斗发出啧啧的赞美声。渴了,他就喝一口泡在广口玻璃杯里的红茶,置面前一个金砖铺就的茶台和整套的茶具罔顾。
当时,我的脑海里一个念头闪现:遇到怪人了。这些年,遇见不少的怪人,大多非技艺奇绝便是鸿儒大雅之士,各有怪的资本。更何况一个初来乍到之人,别人并不知晓你为何方神圣。故而,也就顺其自然听之任之。
再一想,既来之则安之,不如反客为主,自力更生,奉上武夷佳茗,充当一回泡手。当滚烫青龙注入盖碗,十方堂的九龙窠肉桂那是相当的给力,一股浓郁茶香的顿时弥漫开来。之前还是气定神闲的朱大师,顿时精神为之一振,坐直了身子,两眼放光,端起茶盏一饮而尽。
打此开始,一切皆为可能......
平日里我也抽烟斗,而此时,我身边的摄影包里还装着两把网上淘来的烟斗。但是,当我把赏朱大师的手工斗之后,就根本没有拿出来的勇气。之后几天,几乎我们都泡在一起,至我离开常熟,也没让大师见到我用的斗,原因很简单,相形之下,实在是拿不出手。
大家莫怪,至此我也没说出大师的大名,实为大师乃大隐之士。我问,平时您喜欢大家怎么称呼您呢,他呵呵一笑,就叫我老朱好了。
朱大师好独处,但不孤僻,身边常聚集一波名流,大多为“斗友”,不乏名声显赫之人。他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我做得最好的斗都不在身边了。
我问过一句很世俗的话:你的斗出多少钱能卖?
他淡淡的一笑:一把都没卖过,大多都馈赠值得赠送的斗友了。
不知下次再见时,这些老朱的心血还能剩下几滴。没有刻意巧放,没有专业灯光,随手抓起几把放在面前茶盘上,我觉得此刻的不经意,也许更能体现这些孤品的魂魄和外延,拍摄的很随意,带玩的,算是一个记录,但用了心。
好吧,不多说了。最后一句,老朱,您真的很可爱,更可敬!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