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鼓岭故事•藏在山中人不知的唐道】

(2012-11-08 21:25:00)
标签:

鼓岭

牛道山

过风弄

古道

纪实摄影

分类: 水为刀视角

【鼓岭故事•藏在山中人不知的唐道】P1

 

翻上鼓岭到过仑村,这里的山民始终认为他们才真正的鼓岭人。早年洋人没来时,从鳝溪上来往北方去的商贾、学子都要打此路过往亭江北上江浙和京城。

如今,谁还记得这条古道?

 

过仑岭边的牛道山,以难走著称,一到阴天下雨,行人都会裹满一脚厚厚的黄泥,故当年是山里人放牛的地方。这世上本没道,牛走的多了也成道,牛道山因此而得名。

 

慢慢地这里一条山道出现了,而这个时间居然要上推至大唐盛世年间。

姑且这么认为吧,据说有一块唐代石碑记载着当年修建这条古道内容,希望能快一点看到这块全部用小篆体镌刻的石碑。

 

说的这条古道,不能不提起一个人,也是本片唯一出镜的人物--刘宜勇。刘宜勇,鼓岭过仑村人,年近六十了,古铜的肤色,看上去跟四十边儿上的人差不多。此君身上有许多传奇故事,那些精彩的桥段就不在本文赘述。但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他的职业:邮递员。

 

有人笑了,且慢。

 

这个邮递员可不寻常,他是目前福州唯一的步班投递员,也就是靠步行在山区投递信函报纸的邮递员。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45分钟从过仑村步行下山,收邮件。然后,花1小时再步行上山,把信件、报刊送往各村各户。同时也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儿,穿行于林间山道上如履平地,身轻如燕。

 

古道,是刘大哥带我去的,一路走一路神侃,来到了牛道山。在通往上上坑的村道右侧,有一个不经意的山垭拐进去,远远地可以望见峡谷对面的东笋峰。



【鼓岭故事•藏在山中人不知的唐道】P2

 

过了一个农庄的鱼塘,眼看没路了。同行的人全部停下了脚步,我问,这叫啥地方?刘大哥说这里我们都叫“过风弄”,我又问,为啥叫怎么奇怪的名字?刘大哥说,这里是个风口,就像过去农村常见的扬谷机,过风弄就是福州话扬谷机的叫法。

 

刘大哥问我敢不敢从一面乱石坡下到下面去,这乱石坡有70°,10来米高。我没有犹豫,整理了一下装备,就要下去,这时刘大哥抢过我的摄影包就背了上去,还要帮我拿手中的相机。



 

【鼓岭故事•藏在山中人不知的唐道】P3

 

这可不行,那大家伙还得“工作”,还是自己来吧。

 



【鼓岭故事•藏在山中人不知的唐道】P4

 

古道的石阶已经破损的非常厉害,刘大哥介绍说,90年代他们还从这条道到山下的稻田劳作,那时,这道也就这样。破损严重那是发生在抗战时期,这是日军进犯福州的三条主要通道之一,是当年福州御敌的天然屏障。

 

为了抵抗日军,当年驻守福州的国军部队,就埋伏在这条道路的两侧,并将这条古道的石阶捣毁了。

 

如今,看到的是鼓岭人战后一块一块地又拼回来的。

 


【鼓岭故事•藏在山中人不知的唐道】P5

 

 



【鼓岭故事•藏在山中人不知的唐道】P6

 

 



【鼓岭故事•藏在山中人不知的唐道】P7

 

 



【鼓岭故事•藏在山中人不知的唐道】P8

 

 



 

【鼓岭故事•藏在山中人不知的唐道】P9

 

 



【鼓岭故事•藏在山中人不知的唐道】P10

 

古道到这三岔口。向左是后来修的,通往山间的农田。而向右才是当年的古道,通往山谷中的南洋村。然而,当我们深入不到10米,就不得不退了回来。



【鼓岭故事•藏在山中人不知的唐道】P11

 

原因很简单,太久没人走了,古道已是杂草丛生,藤蔓横垣。如果没有披荆斩棘的开路利器,根本无法穿越,见天色已晚,我俩便折返回来。

 

这条道,你都在那儿,无论我来不来。

等着吧.

 



【鼓岭故事•藏在山中人不知的唐道】P12

刘大哥的身手不是吹的,我这才走到那片乱石坡,登了没几步,他已经蹭蹭蹭地上到了坡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