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行摄记·深山探古村】

标签:
福安隆坪村原创摄影 |
分类: 水为刀雁迹 |
虽然在福安生活了6年,但我依然不能确定我是否了解这个地方。因为我似乎有颗不安定的心,每到放暑假就往福州跑,对周边的乡镇也只是从同学的口中略微了解些许,知道穆阳的水蜜桃,个大汁多,好吃极了。其他,也就一片茫然了。
当车在山中穿行时,四周的景致既熟悉又陌生,车载GPS无法导航。开始行驶一段下山道路时,眼前山洼里出现一个村落,我不禁目瞪口呆,按说诗人是极少使用形容词的,好吧,克制自己,后面让图片来诠释我眼中的一切。
由于前路茫茫,遂停车向路边的村民大妈问路,这是才看到有块石碑上刻有“隆坪”二字,其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地势平坦,兼取“兴隆”之意故名。
村委会驻地。
土改时为穆阳区隆坪乡。一九五八年撤区并乡为穆阳公社隆坪大队。一九六一年恢复区建制一九六八年改区键社,一九八四年撤销公社改为穆云畲族乡,隆坪均属之管辖。”
好累。
从路边民居楼间的缝隙,可以望见村里散落着许多座老民宅,山墙成马鞍形和燕尾形,属典型的闽式民居建筑风格,还有一座精美的青石牌坊。没想过太多,抓起相机,冒雨就往村里奔去。
村口一石桥,一位约莫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正在桥边探出身子钓着溪鱼。好奇的我过去看他的渔获,简陋的小鱼网里噼里啪啦蹦着7、8只十公分左右的溪鱼,正看着,孩子又上鱼了,递到我面前,脸上的喜悦之情十分的灿烂,略带些许的羞涩,这笑容有多淳朴,城里的孩子有吗?没有,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世故。
进的第一座大宅,里面已没人居住,如同大多数闽式民居,前厅立着牌位。从上面得知这家的主人祖上来自江厦,这不是跟我们连江江厦走出来的全国都排得上号的地产大亨一个家族的吗?正寻思着,太太在门口叫我快过去看谁来了,是在小桥边钓鱼的孩子。
原来,这宅子就是他的祖屋,孩子后面还跟着一位中年男子,想必就是他的父亲。交谈中得知,他们家的确是江厦过来的,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同姓黄,这就对了。孩子他爸,有些腼腆,也没查问我是干嘛的,见我端着相机,就指着前厅上方说,不久前上面的匾被偷了,那块匾上的四个字,老辈说用了一斤多的黄金。我好奇地问他,匾额上写的啥?孩子爸不好意思地出门走了,我是一头雾水,就问孩子。孩子说:我也不认识,好像有两个字写的是福和寿。
回来查资料,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却得知,隆坪村,是福安历史文化名村,还是闽东有名的教师村,全村近300户人家,1000多人口,却有110多人当教师,平均每10人中就有一位教师,被誉为畲乡山沟沟里的教师村。我又有点犯晕了。
出门来,就见到孩子他爸在葡萄架下修剪枝条,见我们就说,村里还有很多老房子,并给我们指了方向,见时间也不早。就此谢过,继续深入游。
来到牌坊前,这是一座清光绪二十二年建的贞节牌坊,排额和立柱上的字儿是修补过的,原因不用猜大家都知道。牌坊周边应该是该村的“经济、文化中心”,有一个小卖部、一间老药店,一个肉摊,一间杂货店,围坐着许多老人和孩子,在看电视和打“四色牌”,进去和老人们聊了会儿天,买了福安特产“炒米糕”和一大块土猪排骨。
一位大妈好心的劝我们不要买炒米糕,说不好吃,并指着一包萨其马说:“这个好吃,买这个”。当我用福安方言说出炒米糕时,她一脸的惊愕。我告诉她很多年没吃了,现在买一些,找找当年的感觉,周围的依伯哄堂大笑,让大妈闹了个大红脸。大妈没错,至今还有一半的炒米糕搁在家里的餐桌上无人问津,其实我也知道,这东西刚做出来时很香的,一旦受潮后,那就没法吃了。呵呵,花钱买感觉,我不经常干这事儿吗?
从村子里出来,回到车边。几位老人坐在路边的棚子里躲雨,非常热心地提醒我们,下山后有座桥,过了桥,左右有两条路,左边去穆阳,右边的是去白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