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行江南·脉望馆拾一曲梧叶秋声】


标签:
虞山琴派朱晞脉望馆原创摄影 |
分类: 水为刀雁迹 |
常熟老城曾有七条东西走向的小河,有如古琴之七弦,因而常熟又别称“琴川”。
早在古吴国就出过季札和言子二位音律大师,稍后的言子更是将弦歌化俗,潜移默化地熏陶了这一带的文化传承。到了明末清初,由严天池开宗,徐青山拓展的虞山琴派,集大成儿抉其精英,黜俗归雅,逐渐形成了虞山琴派独特的琴曲风格。海内琴士趋之若鹜,一度出现以“虞山归宗”之局面。
来常熟前,朋友就说要给我一个惊喜。果然,这次常熟之行,拜见到了当代虞山琴派翘楚,中国古琴协会会长朱晞先生。朱先生不久前就任常熟博物馆馆长,百忙之中,在博物馆馆长室,用了一下午时间陪我瞎扯,现在想起,真是有点过意不去。
话题由他的美髯说起,朱先生原先留着漂亮的美髯,一副仙风,卓尔不群。遗憾的是,见到真人时,却不见了踪影。朱先生解释说,在博物馆上班,不同于以前在琴馆逍遥自在的,留留胡子没人说三道四的,现在不一样了。说来也是,体制内的一些规矩,就那么回事儿。
给朱先生拍片的事儿,是事先说好的。经过一下午的神侃,大致对先生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于是,相约两日后,到琴馆实地为朱先生拍一组。
两日后的下午,我们如约来到脉望馆。脉望馆原是赵用贤府邸,我国江南地区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典型的明代建筑,据介绍,该建筑共有七进。现由政府出巨资修复了三进,提供给古琴馆使用。古时候,文人墨客较书之余,曾清茶一杯、素琴一把,檀香一柱,何等的应景,雅到了一种境界。
由于之前的沟通,朱先生换上了一席灰色长袍和一双千层底布鞋,走了出来。在场所有的人,无不为之喝彩,一副名符其实的大师风范,用当下时髦的话说,叫“酷毙了”。
场景无疑是临时设定的,来到琴桌前,朱先生就问一句:“要我做什么?”。
我答:“啥事儿别管,就当我们不存在,只管弹你的曲子,弹给柳如是听”。
《平沙落雁》、《潇湘水云》、《梧叶舞秋风》.....从室外弹到室内,如诉如泣,徐舒幽畅。那种“虽向往之,而不能得之”的感怀,以及秋高云远、斑雁北去的寂寥之情,缠绵往复,袅袅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