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双城记·虚拟圆桌会议】--水为刀答问

(2010-11-10 13:35:35)
标签:

杂谈

双城记

分类: 水为刀夜话

【双城记·虚拟圆桌会议】--水为刀答问


  想象一下在厦门与福州,诗歌介入公众生活的可能性。你会选择什么方式让他们了解甚至喜爱诗歌?


    诗歌融入公众生活,在如今普及全民义务教育的环境下已不再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完成的任务),远的到诗经、唐诗宋词,近的诸如《雨巷》、《致橡树》等等,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相信几乎人人张口都能来几句,当然如果是原创的就更妙了。其实这样挺惬意的,总比张口闭口来个国骂什么的好吧,也起码比动不动就子曰、老子曰来得轻松。当然,在这个快餐式的消费时代,诗歌注定只能是少数人的生活行为。但这只是针对诗写者而言,如何能用你极端个人的行为去感染公众、引发共鸣,而又不为人斥之为恶俗,则为诗者当慎独。


  简述你的日常生活。你的日常生活与你的诗歌有什么关系?

 

    在我看来,诗歌就是奔跑在生活与语言平行双轨上的列车,这部列车虽不太长,但却动力十足。从现实的层面来讲,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平日里留给读者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曾经有一位资深媒体人对我感叹道,如今超过800字的文章就没有什么人愿意耐心读下去。当初我是万分的愕然,而这几年来就我身边所见所闻也的确如此。
    美国诗人梭罗说:“历史即吾人垂钓之溪”。从传统层面来说,咱们的老祖宗对诗歌的敬畏之心有目共睹,《诗序》中说:“诗亡吝志,乐亡吝情,文亡吝言。”志之所在,即情之所在,即言之所在。好吧,那就写吧,窃以为,在我为数不多的诗歌里,“我”这个字的出现并不会影响你的存在,更不会伤害你。在有“你”的文字里,也许你就是一片我不经意的留白,何乐而不为?


在你印象里,最能代表厦门与福州地域特点或习性的诗人是谁?诗篇是啥?
 

     对厦门诗人的了解源于今夏的一次不经意的造访,在BRT桥下威格的“香格里拉”见到了不下十位的厦门“陆”诗人。从年龄上来说,他们较于我有长有幼,但论诗龄他们都比我长,羞于启齿的是,我还没来得及把他们一一认全,就被叶来这个小坏蛋给灌趴下了,以致于姗姗来迟的冰儿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趴在桌面上的我的天灵盖。
    福州诗人认识的就多了,但同居一座城市见面的机会却不多,更别说深交。主要源于我这颗不安分的心,老是撺掇我到处猎摄,四海云游。啥时成诗人了,自己都莫名其妙。由于对诗歌写作的理论准备不足,对诗歌的理解完全停留在感性层面上,也许是茶喝多了,仅凭着对味觉的一种自信,我争取尽快品出些味道出来。


 

  你认可以地域为主要特征的“诗群”的存在吗?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影响?


    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独来独往惯了。游走于文、艺界边缘,也只是我从金融部门辞职之后这几年的事儿,与反克结缘的由头应该是《顾北诗选》发布的筹备工作,之前恕我孤陋寡闻,并不知道诗人还有这个群那个群的,我只知道我的摄影“Q群”。随着与反克诗人的交往不断增加,我这才了解到有这么些个既没有主管单位又没有行动纲领的“组织”,大家凭着对诗歌的共同爱好聚合在一起谈诗论道,情同手足,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实为难能可贵。反克诗群集结了福州本土还有身在外地的一批优秀诗人,在这个群体里,诗写者个个才华横溢、个性鲜明。风格迥异,在与之交往中我受益匪浅。


  如果可以离开厦门(或福州),你会更愿意去国内的哪个城市生活?

 

    我与爱妻有一个约定,到老了就变卖所有的家当换两张船票,周游列国去,走到哪算哪儿吧。当然前提条件是,咱们的祖国那时真正融入了国际社会这个大家庭;哦,还有还有一点就是,2012只是一个传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