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腾冲的当天,友人就调侃的说:“你们住的官房酒店的后面,有一个叫玉泉园的地方可供你发呆和艳遇哦”。
不曾想,“善解人意”的友人第二天晚宴就安排在玉泉园餐厅。由于腾冲这地方晚上要到8点半左右天才降下黑幕,六点多开涮,似乎早了点,那就逛逛先。
玉泉园——滇西南最大的私家花园,腾冲十二景之一。据说有四十亩,两百多座老民居(包括修旧如旧),四千五百件清至民国的旧家具、牌匾、木雕等等。负责任地说我没数过,眼睛有点不够用。餐厅的中庭是一口苏州园林式的鱼池,里面有无数硕肥的锦鲤在抢夺岸上食客抛下的鱼食,拍打水面劈啪作响。
见时间尚早,我和司机小黄踱出小院,来到玉泉园中,迎面见到两位傈僳族打扮的小姑娘,打着一把花伞与我们擦肩而过,清纯可爱至极。小黄善解人意地问:“刘老师,我去把她们叫回来,让你拍照?”,我笑笑说:“还是免了吧,那样会少了一份自然”。
来之前,我以为这里会像丽江四方街一样,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偌大的停车场已车满为患,奇怪的是,园林里除了几位顽童在追逐嬉戏,安静得出奇。


这里的商铺主要是卖玉器、银器、手工艺品、南亚诸国小商品和少数民族服饰等等。走累了,见一家银饰店柜台前有几个木墩,就坐下歇歇脚。我们就这么有一句没一句地与一老一少两位女店主打着哈哈。聊天中得知年老的是婆婆,从泸沽湖那边嫁过来的纳西女。年轻的是儿媳妇当地汉族,身上还背着一个已满周岁的儿子,嘿嘿,年龄在此保密。如今丈夫在上海开店,由于店租太高,生意还不如家里好。
店里的银饰很漂亮,一问价格,吓了我一跳。相比之下,之前在和顺的寸家祠堂里“和顺福”卖的要贵了许多。我开始对银饰的成色表示怀疑,这下可急坏了老板他娘,指着墙上的各种证书、牌匾,艰难地用腾冲普通话就差没对我们喊:“我是少数民族不骗人的,和顺人不骗人的,假一罚十!”老板他娘真的急了。
事后,事实证明她们没说谎。以至于,最后在外面大店里要卖80元一只的,异常精美的印度化妆镜,在我们“强大”的攻心政策感召下,我们只用10元就搞到手,而且是以扫货的形式。其实当价格“砍”到15元时,望着她背上孩子那无邪的眼神,我已发恻隐之心,回头想想都觉得自己有点过分。我相信这种感觉,如今在丽江,你是永远都感受不到的。
我们一行几天之内前后三次光临此店,照顾她们的生意,那是后话。

不知什么时候,飘下细细的雨丝,空气中弥漫着微微的湿润因子,一抹清风拂过送来阵阵草香。得了便宜,“逃离”那家银饰店,我们又回到园林中,顿时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懂事的小黄接过我手中的“战利品”,跟在身后,默默地就这么陪着我们漫无目的地晃悠。手中相机所发出“嚓嚓”的快门声,此时显得格外清晰和有力。
忽然,从取景框中发现有两位洋妞款款向我们走来,也许是发现我在拍照,很有礼貌地笑着避到一边。想用“好肚油肚”和她们打个招呼,却发现“她的背影已慢慢消失在风中”。为什么反应总是慢半拍,应该不至于有高反吧?!如果真是这样,月底的西藏、尼泊尔“驴”行可就够呛喽。

之后在和当地人聊起玉泉园,早年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这里的游泳池。来到清嘉庆年间开挖的龙井,才发现这里可以说是整个园子里,除了餐厅外最热闹的地方了,此时登山表显示:海拔1835米,气温24摄氏度。


这个天然泉水泳池的水,就是从我所站的拍摄位置后的龙井流进来,再从那头的排水道排出去,清澈见底,水质可见一斑。如果不是水温太低,我一定会一个猛子扎下去。一会儿,一位小丫头从我站的地方冒出头来,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冲着我乐。
“叔叔,你下来游啊”她可是一点儿也不认生,就好像我是来她家串门的熟客。
“你不冷吗?”我问道。“不......冷.......”她调皮地拖着长音,着实让我有点汗颜。
郁闷地离开游泳池,发现四周灯笼忽然多了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转到了朋友早前所说的“发呆和艳遇”的地方。






由于已是饭点时间,每个酒吧里冷冷清清的,服务员扎堆儿旁若无人地摆着龙门阵。在腾冲这个地方,对年轻女孩儿的称呼可不能叫“小姐”或“小妹”,而是要叫“小姑娘”!否则,呵呵,轻则招白眼,重则有可能会挨板砖的。噢,不对!好像腾冲这地儿没有用板砖的,他们用的都是火山岩锯成的石料。
来到“听雨轩”的门口,这名字用在酒吧上有点怪怪的,让人想要出恭。天色有点暗,见门边有两个服务员模样的女孩在唠嗑,我对一直陪在我身边的司机小黄说:“能叫她们亮灯吗?”。
“小姑娘,开灯喽”小黄用腾冲话喊了过去。
应声门口的灯笼亮了起来,同时,屋里传出“嘻嘻”的笑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