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在标题上加引号,只因为此周庄非彼周庄。她是位于南靖县书洋乡的塔下村,对外宣传称之为“闽南周庄”。
虚荣的女人傍大款,小演员傍大明星,不靠谱的商品傍名牌,旅游景点傍名胜。在此窃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并没有一点儿指点江山的意思;一个人也罢、一个地方也罢,是需要有点骨气、有点个性的,东施效颦又为何?塔下村在文化地缘上,是永定客家文化区的东面延伸。西与永定县相接,南与平和县闽南人社区毗邻,东北是书洋镇闽南人社区,地域文化特质如此鲜明,这与周庄何干?
方圆8平方公里的塔下村,以太极为布局设计(如后图所示)。一条清澈的山溪穿村而过,两旁拱卫着47座乌瓦黄墙的土楼,圆形、方形、围裙形、曲尺状,形态迥异。

元末明初,张姓入闽始祖张化孙派下九代孙由永定金沙蕉坑迁广东大埔,又迁至紧邻永定的马头背张屋坪。后移居平和小溪打铁,生二子,长子留居小溪,开基始祖华太婆携次子从原住地——马头背踏下山来到这儿,繁衍生息。客家话里,“踏下”与“塔下”谐音,多年后,张氏子孙为了纪念先人,于是乎就有了“塔下”这个地名。
信步在塔下宁静的雨巷,难得的是出乎意料的干净。石板和卵石铺就的巷道,在细雨轻烟中微微的泛着柔和的油光,一切都显得那样的自然、闲适。清溪里一群鸭子或卧或立或嬉于水中,悠然自得,旁若无人,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这里没有一般旅游景点全民皆商喧闹,没有贩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没有拉客的妇孺。屋里屋外和空场上,村民们似乎并不在意我的出现,继续玩着他们的纸牌、摆他们的龙门阵或拣着他们的毛茶;唯一的响动就是几个小屁孩儿嬉戏追逐着,黑乎乎的小脸透着红光。

由于去之前已做了必要的案头工作,因此就不需要再“深入群众”,避免了冒昧的打扰。我就这样静静的远离人群、停停走走,用相机记录着塔下的历史钩沉,仿佛就像在自己家的后花园,悠哉游哉地踱着步子,嚓嚓的快门声此时显得是别样的清晰、悦耳。
除去书本上老黄历,来,看看水为刀眼里的塔下吧......

塔下村里的”五星级“大酒店

看着它们的悠然自得,感到全聚德的可恶。
门楼依旧,老屋安在?

积善人家

如今客家土楼的一大特色——灯笼

看出围裙楼的特征了吗?

土楼炊烟

此景让我想起了黄果树天星盆

此图翻拍于该村祖祠德远堂前村史看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