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日记

但凡对景德镇有一定了解的朋友,想必会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叫: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类似福州市郊新店的山脚下,有一段蛮长的村道,“三宝”就位于这个行政村的尾部。据大象兄介绍,这个行政村原本并不生产陶瓷,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因为是老天阴着脸,傍晚时分大象兄已打开了车灯。村民们大概已经上了饭桌,房前屋后不见几个人影,倒是几条“啊黄、啊黑”不时地冲着我们的车吠几声,也许是表示着对主人的忠诚吧。
道旁有几座深宅大院,并不惹眼的大门终日紧闭着,一般外人并不知道在里面暗藏的玄机。由于无暇亲眼所见,在此恕窃不便明说。在村道的左侧有一大片已封了顶的别墅区,只是墙里墙外杂草丛生,景象凄凉肃杀。这里面隐藏的又是一段怎样悲情故事呢?那是题外话,在此不提也罢。

来到“三宝”,首先印入眼帘的的就是这座著名的文化墙了。对它的评介早已充斥各种传播媒介,艺术也罢,噱头也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由于暮色苍茫,窃只得近前仔细端详了一番,要问我什么感受?佛曰:不可说。

文化墙的对面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世外陶源”的名字起的倒是十分的别致,不过这古色古香的院落,怎么也让人联想不到这是一个饱腹的地儿。

进门是一个三十来平米的院子,用老砖铺就,还算整洁。

前厅是开放式的,围栏是美人靠。靠墙置一组桌椅,原木打制,桌面铺一块扎染土布,透着质朴。墙上的壁灯灯罩是用瓷土手工拉出来的螺旋盘式,就像一团团浩瀚宇宙中的星云,遥远而又神秘,让人充满遐想。又像一个个蜗牛的家,光线柔柔的,煞是惹人喜爱。
中院有一天井,天井被居中的一口池塘占据了大半的面积,中间被两根石条隔着,整一个池塘形似著名的BMW的双肾。借着四周的灯光,隐约可以看见有几条青鱼悠闲的散着步,全然没有将沦为俎上之物的恐惧。
又见到一组手工瓷壁灯,造型为竹。
望着它幽幽的立于壁上,想起一句古人说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更有如《诗经卫风淇奥》所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历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竹林,流连忘返,并非仅仅为了逃避现实社会,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慰藉。人具有两重性,一是社会的人,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一是作为个别的人、具体的本我,他要确认自我价值,体验人的自由本质,这种精神饥渴不是社会单方面能够满足的。克服这种社会与个人矛盾,于大自然中去纵情山水、返璞归真,不失为山水版的《心灵鸡汤》。那么,这是否就是“世外陶源”
所要诠释的?
此时,吃什么已不再是件重要的事了,无非是土鸡、土鸭、土菜、土粉什么的,这些年也没少吃。记得每次到武夷山,为躲应酬,常常拖着阿明去吃兴田扁肉、拌面和紫溪粉,不是我这人矫情,真觉得“味道好极了”!100大毛,俩人搞掂。
有人会说,这厮一定是满脑子塞满了高粱花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