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有渔郎来问津

在与武夷山友人宏的漫聊中,2008年就这么悄然滑了过去。人到中年,记忆中这还是我第一次没在福州听New
Year with the church
bells。
武夷山的冬日,太阳出来暖洋洋的,也许是旅游淡季的缘故吧,游客不多,三姑街上没什么车。元旦期间孩子们都放假,由我提议和明一起带着他的两位千金去桃源洞玩,给她们照几张相。明这些年忙着茶事,鲜有功夫陪陪家人,武夷山许多景点孩子们都没去过。
在天游景区执法中队喝了口茶,队长"大个子"是明的兄弟,海拔1830mm;南人北像,豪爽热情。一阵寒暄过后“大个子”问道:你们今天也来放生?原来今天适逢放生日,呵呵,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下倒是再次应验了我的善缘。只是空手而来,心里不免有些忐忑。嗨,既来之,则安之,一切随缘吧。
桃源洞位于九曲溪的六曲旁,天游到桃源洞的直线距离并不远,但却是一个盘桓上山的折返路,颇有曲径通幽之意境。松鼠涧在苍屏峰西边一段幽深的峡谷内,涧水清澈透明。涧的两侧长满古树修竹,石头垒起的道路凸凹不平,有青苔草葺覆盖其间,时而可见松鼠跳跃其间,平添了许多山间野趣。两位千金快乐的就像两只小蝴蝶,在我们的身前身后翻飞着。一路上的山水景致,在都市里难得一见的蔚蓝色天空映衬下,显得十分的静谧;没有风声,没有水响,只是偶尔有几声鸟鸣。远远的河滩上,有一对小情侣在拍照,显得很专注,女方摇晃着在松鼠涧河滩的卵石上艰难地摆着瑜伽的POSS,引来俩位小姑娘一阵无忌的笑声。明抱着丫头们脱下的外衣,默默地跟在最后,眼里流露出的一种神情叫慈爱,全然没有了以往家里的严厉。
桃源洞的山寨门隐藏在松鼠涧尽头的几块巨石之间,门前的左右两块巨石上分别刻有“仙源”和“问津处”两处摩崖石刻。在问津处的左边刻有沈鹏先生“通朴炳空”墨迹,草书体,十分的空灵,乃出世之神来之笔,不禁令我神迷而驻足。山门上有一幅石刻对联,上书到:“喜无樵子复观奕,怕有渔郎来问津”。下联出自南宋抗元名臣谢枋所作的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诗中大概表达了怕渔郎到桃源问津之后,广传天下而打扰了桃源中人清静的生活,上联无从考证。这就奇了怪了,前面既有问津处,后者何恐人问津?转一想也对,古人的思想里其实早就包含了哲学的对立统一观,初来乍到就想参透他,也未免太有些矫情。
明的两个女儿也许是有些累了,在我身旁不吵也不闹了,静静的,望着我若有所思的样子,也许她们在想,这非花非草的什么好看?!衷心地希望她们能够早一天神游于我们祖国博大精深文化殿堂。
恍惚仙子问津处,疑是桃源入梦来。
到此已非尘世客,进来便是桃源人。
晋人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记载了一个捕鱼为业的武陵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牵动了多少后世人对桃花源的向往和憧憬。从此,桃花源就成了世外桃源的代名词,在那里不知何为纷争,何为罪恶,何为痛苦,何为奸佞,何为贪渎。没有人世上一切的丑恶和苦难,那里有的只是所谓的美好,有的只是大同世界所有的理想和希望,一个乌托邦。尽管人们对桃花源这样的地方,充满了无穷的遐想和憧憬,但当回归现实的残酷和无奈的时候,我却更愿意相信,桃花源那只不过是追求出世理想的晋人竹林七贤们的梦呓罢了。
穿过桃源洞石砌的山门,顿时豁然开朗。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泓池水曰:日月湖。水不深,可见底,未见鱼鳖。心中顿生疑窦,今天不是放生日吗,何不见放生的生灵呢?池边的小径旁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桃源洞”三个红漆颜书大字,不知为何人所书,感觉像电脑美术字,有点煞风景。背后的一大片空地上种了许多的桃树,时值深冬,光秃秃的,诠释着季节变幻的另一种美,让我想起了八大的画。一种朴素、一种简约,全没有陶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
站在桃源观大殿前的空场向右望去,老君岩就处在半山腰上,那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的老君石像,比福建泉州清源山的那座闻名于世的老君坐像还要大很多。下方的的一丛翠竹掩映下有一块近乎等腰三角形的岩壁,有一摩崖石刻“寿”,在武夷山摩崖石刻并不稀奇,但这“寿”字却刻的是阳文,这就实属罕见了。
见一小乾道正在大殿前的八卦坛边懒洋洋的晒着太阳,忽然想起进来时的疑问。一问,原来是放生的时辰未到,自己不禁有些脸红。神仙窟宅大殿前的石阶上,放着许多的龟禽。一只性急的鸽子已从笼中钻出头来,进退两难,扑打着翅膀呈上吊状,我连忙一个跨步过去,为它解了围。想到之前的不安,此刻心里顿时释然了许多。
明有一同学兵的母亲是这里的工作人员,本想和她联系,在道观吃了斋饭再走,未遇。再一想到山门上的那副对联,便未作久留,走马观花般匆匆看了一遍,选了一些景,几个人拍了些照片。明的小女儿颖早已爬上了她爹的背,这下这两丫头真的是玩累了,明就这样一路背着小女儿,我们踏上了回程。
出来时,看了一眼天游的检票口游客统计:768人。我一抬表,已过晌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