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亚德: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智能大脑”锻造者

分类: 关注标的 |

一、技术护城河:从 “捕捉动作” 到
“赋予灵魂”
利亚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核心优势,在于构建了 “数据采集
— 算法训练 — 硬件协同” 的全链条技术体系:
动作捕捉:让机器人
“看得见、动得准”
旗下虚拟动点的 OptiTrack 系统就像机器人的
“眼睛”,能以0.1 毫米级精度捕捉人体动作 —— 相当于能看清头发丝的百分之一细节,延迟仅2.8 毫秒(比眨眼速度快 300
倍)。比如特斯拉的 Optimus Gen-3 机器人,通过这套系统校准关节动作后,搬运 10 公斤重物时的角度误差能控制在 0.1
度以内,几乎和人类手臂一样稳。更厉害的是,它不需要在人或机器人身上贴反光标记,直接通过视觉算法就能识别动作,成本比传统方案降低了一半,特别适合大规模量产场景。
目前,利亚德积累了超过100
万小时的高精度动作数据,涵盖工业装配、舞蹈、康复训练等各种场景。比如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就是靠学习数据库里的 “跳跃”
动作,成功跨过了 1.2 米高的障碍。算法模型:给机器人装上 “聪明大脑”
自研的 LYDIA 动作大模型,就像机器人的
“大脑”,能把人类的语言指令转化为流畅的动作。比如你说 “端起咖啡杯”,模型会自动生成符合人体工学的抓握、抬臂动作,比传统编程方式流畅
30%。搭配 SLAM 机器视觉算法,机器人还能实时 “看”
懂环境,在工厂里自主避开障碍物,精准抓取传送带上的零件,相当于给机器人加上了 “空间导航” 能力。硬件协同:让机器人
“有血有肉”
利亚德的 Micro LED
技术不仅用在显示屏上,还能做成机器人的
“表情面板”,让机器人做出微笑、皱眉等微表情,提升人机交互的真实感。比如优必选的教育机器人,通过这种技术能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表情和语气,就像真人老师一样灵活。此外,自研的多模态传感器能融合视觉、力觉、触觉,让机器人抓玻璃器皿时知道该用多大力,既不会捏碎也不会滑落。
二、深度绑定头部玩家:从 “技术供应商” 到
“生态共建者”
利亚德通过联合研发和量产协同,成为特斯拉、松延动力等企业的核心伙伴:
松延动力:打造 “平民级”
人形机器人
双方联合开发的 NOETIX N2
双足机器人,是全球首款能连续后空翻的商用机器人,售价仅3.99 万元,2025 年二季度产能达到每月 500
台。它的动作流畅度和平衡能力,全靠利亚德提供的 10 万小时跳跃、翻滚数据训练。目前,清华大学等高校已采购 N2
用于机器人课程教学,未来还将进入家庭服务领域。宇树科技:性价比之王的 “动作教练”
宇树 G1 人形机器人在 CES 2025 上表演的
“机械舞”,动作和人类相似度高达 98%,背后是利亚德的动作数据映射技术在发力。宇树常州工厂月产 5000
台,利亚德的技术服务收入占其机器人成本的 5%-8%,随着产能扩张,这部分收入将成为重要增长点。优必选:服务机器人的
“精度优化师”
在商场导览场景中,利亚德的技术让优必选机器人的手势误差从 5
厘米缩小到 1 厘米,语音交互速度提升 40%,客户满意度从 75% 飙升到 92%。在教育领域,优必选的机器人新增了 “太极教学”
功能,得益于利亚德的动作数据库,已进入全国 500 所中小学课堂。特斯拉:工业机器人的 “隐形搭档”
OptiTrack 系统为特斯拉 Optimus Gen-3
校准关节动作后,其装配汽车零件时的螺丝拧紧力度误差小于 0.5 牛?米,良品率从 92% 提升到 98%。双方还在探索 “人机协同”
生产线,目标是让工人和机器人配合更默契,装配时间缩短 20%。
三、150 万台量产背后的利润想象:从 “扭亏” 到
“爆发”
假设 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量产 150 万台,其中
30%(45 万台)采用利亚德的技术,按单台 2 万元售价、50% 毛利率计算:
收入贡献:45 万台 × 2 万元 = 90 亿元净利润:90
亿元 × 50%(毛利率)× 75%(税后)= 33.75 亿元
要知道,利亚德 2024 年净利润是 - 8.89
亿元,这意味着机器人业务若达标,不仅能扭亏为盈,利润还能增长近 4 倍。
当然,风险也不容忽视:
技术替代:诺亦腾的惯性动捕技术成本比利亚德低
30%,可能抢占中低端市场。比如某物流机器人用诺亦腾方案,单台成本仅 8000 元。量产不及预期:如果特斯拉等大客户实际采购量只有
10 万台,利润贡献会缩水到 7.5 亿元,影响增长幅度。成本控制:核心部件 Micro LED 光机的良率若从 95% 降到
90%,毛利率可能下降 5-8 个百分点,需要持续优化生产工艺。
四、技术优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性价比是王炸
和国际巨头 Vicon 相比,利亚德的 OptiTrack
系统精度稍低(0.1mm vs Vicon 的 0.05mm),但延迟更短(2.8ms vs
3.5ms),最重要的是价格只有对方的一半(单套 8000 美元 vs Vicon 的 1.5
万美元),性价比优势明显,特别适合中小企业和量产场景。
和国内对手诺亦腾相比,利亚德的光学动捕精度碾压惯性动捕(0.1mm vs
1-3mm),虽然成本略高,但在对精度要求高的工业、医疗领域更有优势。比如积水潭医院用利亚德技术开发的步态分析系统,能精准捕捉患者行走时的关节角度变化,辅助制定康复方案,这是惯性动捕做不到的。
五、未来看点:从 “卖技术” 到
“建生态”
利亚德的野心不止于做技术供应商,还在构建开放生态:
脑机接口融合:计划将动作捕捉数据用于训练脑机接口模型,未来可能实现
“意念控制机器人”,比如让瘫痪患者通过脑电波指挥机器人递水、开门。开源动作库:准备开放部分基础动作数据集,吸引开发者基于 LYDIA
大模型开发个性化应用,比如家庭机器人的 “烹饪动作包”、娱乐机器人的 “舞蹈动作包”,形成 “技术 + 内容”
的闭环。
总结:押注 “具身智能”
的关键卡位
利亚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角色,就像 “智能大脑” 的供应商
—— 它不直接造机器人,但决定了机器人 “动得多准、多灵活、多像人”。随着 2025
年量产潮到来,这项技术可能从工业、教育领域渗透到家庭服务,成为下一个万亿市场的核心基础设施。
短期看,机器人业务的利润爆发能拯救业绩;长期看,动作捕捉技术与
Micro LED 显示的协同,可能催生 “人机交互”
的全新场景。当然,挑战也不小:供应链依赖、成本控制、竞争对手的低价冲击,都是必须跨过的坎。但毫无疑问,利亚德已经站在了 “具身智能”
革命的入口处,赌的是人类与机器人共舞的未来。
前一篇:MACD判断背驰的简单方法
后一篇:中东有石油,我们有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