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A股煤炭行业居然连涨6年!

分类: 行业研探 |

A股的煤炭是个很神奇的行业。
在10年3000点的牛粪中开出了一朵妖艳妩媚的花,那么问题来了,煤炭是如何做到特立独行的呢?
1.供给比需求更重要
从需求出发,煤炭的主要用途是发电、工业供能和建材冶炼。
以电力微利,增速和中国GDP增速是很接近的,平均下来也就5%~7%。
糟糕的是,在清洁能源的大浪潮中,火电(煤炭发电)的装机量占比持续下降。
至于工业供能和建材冶炼,情况也差不多糟糕。比如说煤炭可做成焦煤并最终冶炼钢铁。在中国地产泡沫消化的当下,钢铁的需求增速是显著下降的。
总之,煤炭的需求增速真心很一般,作为传统行业,一点都不性感。
由于因经济疲软煤炭企业不再大幅扩大产能,由于供需匹配度较高,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得掉,销售价格也总体保持稳定。
在一些景气年份,煤价甚至能出现大幅上涨,如2021年前后。
众所周知,企业的利润=销量*(价格-成本)。在前述供需平衡的前提下,煤炭企业的利润愈发稳定。
尽管煤炭盈利会随着经济周期和煤价波动,尽管大部分时候增速在3%以内,但整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2分红比利润更重要
2015年,煤炭行业受周期影响,仅能实现微利,同时行业固定投资为4000亿。等到2021年,全行业大幅盈利,但固定投资依然是4000亿左右。
换言之,在严控产能和新能源浪潮的大前提下,煤炭企业不搞内耗、不搞内卷,不管赚钱与否,资本开支都是很克制的。
既然煤炭企业赚了钱没有去搞恶性竞争或多元化投资,那么这些钱究竟去哪了呢?
答案是分红给了股东。从2015年至今,煤炭行业的分红金额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
很多企业的分红率更是在近几年得到了大幅提升。
比如龙头公司中国神华。2016年之前,分红率(下图蓝线)在30%~40%左右。也就是赚100亿,给股东分红30~40亿。早些年甚至没有分红,赚了钱也不分。
但近些年的分红率显著提升,不仅年年分红,部分年份甚至做到了100%分红。即赚多少分多少。
稳定的盈利+6%以上的股息率,最终实现了煤炭股连续6年阳线的壮举。
3A股的未来到底在哪?
再往前推10~20年,煤炭是真正的天之骄子,是被当作成长股炒作的。
比如,2007年的6000点大牛市有五朵金花行情,其实就是5大成长行业和龙头白马的炒作。这点很像2021年。
而煤炭就是其中一朵
那会儿中国经济增速超快,再加上工业项目大上马,所以煤炭需求爆发式增长,各种煤炭开采项目也轮番上马。
煤炭龙头中国神华的收入增速常年保持在30%~40%以上,这显然是成长股的节奏。所以2007年牛顶,中国神华最高炒到了99倍的PE和13倍的PB,比2021年的茅台还要夸张得多。
但最终大部分投资者并没有真正赚到钱。股价也是从哪涨的,就从哪跌回去。
炒作泡沫的破灭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很多煤炭企业赚了钱并没有回馈股东,而是为了成长进一步加大投资,甚至形成了恶性竞争,企业盈利也不稳定,呈现周期化趋势。
这就很像近些年的光伏行业。2019年起融资金额大幅增加,几乎一年翻一倍。说明行业在持续加大资本开支,盲目竞争,更别提回馈股东了。
恰恰相反,在煤炭需求增速大幅放缓的近10年,各种恶性逻辑全都逆转了,而煤炭股也开始了连续大涨。
换言之,很多人看到需求增速放缓就特别害怕,但这不一定是坏事。反而会成为企业回报股东的开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国家股市在GDP增速极低(通常3%以下)的情况下,却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通常7%以上)。
4.最后回到A股和港股
在这场连续3年的大跌后,很多行业或公司已经出现了类似于煤炭股的趋势。
A股的公路、电力和电信等各类公用事业股,股价已经说明了一切。
港股的互联网行业,虽然增速显著放缓。但行业格局类似于煤炭股,恶性竞争在减少,股东回报在增加。
在ROE保持20%的前提下,估值普遍跌到了5~15倍,股息率(包括回购)已经提升到了5%,而且完全有能力进一步提升股息分红。
A股的消费行业,随着需求增速下滑,跨界搞白酒和饮料的企业几乎消失,而原有企业的分红率在持续上升。白酒、牛奶、饮料和调味品的整体估值也大幅消化,基本和西方同类型公司实现了对标。
甚至在成长行业,如部分医药股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曾经近100倍PE的某医疗器械公司,最新PE已经消化到30倍。在利润增速保持15%~20%的前提下,分红率已经提升到80%,股息率超过3%。历史分红金额已接近融资额的4倍。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反而更加悲观。我能理解这种心情。毕竟,很多人看的肯定不是行业格局、基本面趋势、海外股市历史或案例了,而是纯粹的宏观抓瞎和股价涨跌了。
在10年3000点的牛粪中开出了一朵妖艳妩媚的花,那么问题来了,煤炭是如何做到特立独行的呢?
1.供给比需求更重要
从需求出发,煤炭的主要用途是发电、工业供能和建材冶炼。
以电力微利,增速和中国GDP增速是很接近的,平均下来也就5%~7%。
糟糕的是,在清洁能源的大浪潮中,火电(煤炭发电)的装机量占比持续下降。
至于工业供能和建材冶炼,情况也差不多糟糕。比如说煤炭可做成焦煤并最终冶炼钢铁。在中国地产泡沫消化的当下,钢铁的需求增速是显著下降的。
总之,煤炭的需求增速真心很一般,作为传统行业,一点都不性感。
由于因经济疲软煤炭企业不再大幅扩大产能,由于供需匹配度较高,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得掉,销售价格也总体保持稳定。
在一些景气年份,煤价甚至能出现大幅上涨,如2021年前后。
众所周知,企业的利润=销量*(价格-成本)。在前述供需平衡的前提下,煤炭企业的利润愈发稳定。
尽管煤炭盈利会随着经济周期和煤价波动,尽管大部分时候增速在3%以内,但整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2
2015年,煤炭行业受周期影响,仅能实现微利,同时行业固定投资为4000亿。等到2021年,全行业大幅盈利,但固定投资依然是4000亿左右。
换言之,在严控产能和新能源浪潮的大前提下,煤炭企业不搞内耗、不搞内卷,不管赚钱与否,资本开支都是很克制的。
既然煤炭企业赚了钱没有去搞恶性竞争或多元化投资,那么这些钱究竟去哪了呢?
答案是分红给了股东。从2015年至今,煤炭行业的分红金额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
很多企业的分红率更是在近几年得到了大幅提升。
比如龙头公司中国神华。2016年之前,分红率(下图蓝线)在30%~40%左右。也就是赚100亿,给股东分红30~40亿。早些年甚至没有分红,赚了钱也不分。
但近些年的分红率显著提升,不仅年年分红,部分年份甚至做到了100%分红。即赚多少分多少。
稳定的盈利+6%以上的股息率,最终实现了煤炭股连续6年阳线的壮举。
3
再往前推10~20年,煤炭是真正的天之骄子,是被当作成长股炒作的。
比如,2007年的6000点大牛市有五朵金花行情,其实就是5大成长行业和龙头白马的炒作。这点很像2021年。
而煤炭就是其中一朵
那会儿中国经济增速超快,再加上工业项目大上马,所以煤炭需求爆发式增长,各种煤炭开采项目也轮番上马。
煤炭龙头中国神华的收入增速常年保持在30%~40%以上,这显然是成长股的节奏。所以2007年牛顶,中国神华最高炒到了99倍的PE和13倍的PB,比2021年的茅台还要夸张得多。
但最终大部分投资者并没有真正赚到钱。股价也是从哪涨的,就从哪跌回去。
炒作泡沫的破灭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很多煤炭企业赚了钱并没有回馈股东,而是为了成长进一步加大投资,甚至形成了恶性竞争,企业盈利也不稳定,呈现周期化趋势。
这就很像近些年的光伏行业。2019年起融资金额大幅增加,几乎一年翻一倍。说明行业在持续加大资本开支,盲目竞争,更别提回馈股东了。
恰恰相反,在煤炭需求增速大幅放缓的近10年,各种恶性逻辑全都逆转了,而煤炭股也开始了连续大涨。
换言之,很多人看到需求增速放缓就特别害怕,但这不一定是坏事。反而会成为企业回报股东的开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国家股市在GDP增速极低(通常3%以下)的情况下,却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通常7%以上)。
4.最后回到A股和港股
在这场连续3年的大跌后,很多行业或公司已经出现了类似于煤炭股的趋势。
A股的公路、电力和电信等各类公用事业股,股价已经说明了一切。
港股的互联网行业,虽然增速显著放缓。但行业格局类似于煤炭股,恶性竞争在减少,股东回报在增加。
在ROE保持20%的前提下,估值普遍跌到了5~15倍,股息率(包括回购)已经提升到了5%,而且完全有能力进一步提升股息分红。
A股的消费行业,随着需求增速下滑,跨界搞白酒和饮料的企业几乎消失,而原有企业的分红率在持续上升。白酒、牛奶、饮料和调味品的整体估值也大幅消化,基本和西方同类型公司实现了对标。
甚至在成长行业,如部分医药股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曾经近100倍PE的某医疗器械公司,最新PE已经消化到30倍。在利润增速保持15%~20%的前提下,分红率已经提升到80%,股息率超过3%。历史分红金额已接近融资额的4倍。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反而更加悲观。我能理解这种心情。毕竟,很多人看的肯定不是行业格局、基本面趋势、海外股市历史或案例了,而是纯粹的宏观抓瞎和股价涨跌了。
前一篇:北证50暴涨,还能上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