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社会技术趋势性更迭的一些线索和思路

分类: 行业研探 |

投资或者投机的着眼点从历史规律里面总结都是找新的场景和新的增量,医药的逻辑早期是基于各种药物获批的不断堆砌和研发重磅的落地而实现量价的提升,这也是我做成长的最早的一条线。
实际上早在十多年前布局过程中一直是有关注新能源,或者AI,锁定的品种是光伏品类的中环以及各种机器人层面的标的,诸如电机,减速器这些,因为这些都是新的场景里面可以不断爆量的东西。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或者移动支付的社会级现象的确定性到来,当时做的金财也实现了N倍的跃迁。实际上当时市场上微信和支付宝已经统领了绝对的大头份额,只是市场当时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里,不断的找对标下的大热潮。
有偶然的契合,也有必然的炒作。因为很多时候,市场在巨大的风口下,总会希望或者臆想各种弯道超车亦或跟随爆发的概率和可能。
实际上敢于下注,这里面还有一些能力圈的锁定,因为本质上做长线做票,一定是你自己理解,敢拿有信心去期待明天的一个综合锁定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偏离,都可能让你的布局或者选择发生中途的惶恐或者不自信而卖出。毕竟,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自我证伪的不断跟踪,因为实际上没一个选择是可以让你毫无波澜的,而如果有,这样的标的就可以很跟很久,所以实际上长线,也就是找这种可以交付时间的标的陪伴成长。
如新能源,我10年开始公开跟注到整个产业达到规模巅峰,实际上经历了差不多10个年头,而这个十年,也基本上是整个产业不断迭代和变迁的10年。
你相信它,而它又用实际的业务能力在回馈你的选择,剩下的,就是交给市场来定价。
但是因为标的真的提多,各类行业的产业属性又变得越来越有门槛和难以完全参透,实际上意味着任何一轮巨大风口或者产业链的变迁,都是不断发酵和逐级推进的一轮周期过程,所以也意味着巨大风口的轮动机会。
诸如移动互联网的炒作过程,从手机迭代下的硬件需求到软件层面的现象级应用,实际上都是不断推进的一个过程。但是市场的炒作实际上在这个过程往往伴随溢价或者疯狂,而不一定完全需要业绩的兑现,这就让整个博弈过程中,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可能,这也是炒股的魅力所在吧。
汽车产业的迭代过程,实际上也是从硬件开始,从锂电产业和设备产业为主要迭代以及头部整车厂商的确立而呈现除了一轮行情,但是因为对于产业并不能完全拿捏,所以很多时候你很难知道谁才是里面的最后赢家而难以下注,因为很多时候,你发现好像是龙头的标的往往已经呈现高溢价,而用市值或者用产业规模可以推敲的成长高度又很难完全推演,这就意味着你要么很早就卡位又筹码,而但凡走出确定性的龙头的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布局机会或者说只能接受高溢价下去期待更爆发性的增长带给你未来安全。
现在车企从汽车到电车,从电车到智能车的迭代周期现在已经拉开帷幕,而往往这种确定性的社会现象一旦开始推进,又会诞生大量的新的增量和新的场景,这也就决定了这种增量机会的投资或者投机价值实际上已经触发。
因为这个逻辑实际上也很简单,也就是市场是否对于未来这些需求是否已经定价或者溢价,而你怎么去判断这些场景出现的增量和产业路径,这也就决定了你布局收益的眼光和结果。
同时因为现在整个智驾大家都觉得华为已经一马当先,但是实际上现在的华为就类似当年国内很多资金买不到的移动支付头部公司一样,只能在市场里面找替代,现在爆炒塞力S一样,因为它貌似已经成为华为智驾的影子股,实际上它只是代工厂,但是不影响市场对于这波未来的的炒作热情。
那反过来再想,市场上对于出现优质智驾载体的炒作已经有了眉目,至少在整车厂的炒作里面,明显有这种意识倾向,但是整个智驾产业并没有完全发酵,因为大家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华为产业链里面,而实际上华为会倒逼其它厂商抓紧跟进智驾领域的推进和落地,实际上也意味着产业格局的重塑已经来临。且后续政策的落地会带来确定性的L3新周期的确认,那整个产业的发酵周期和持续时间就会变得更有期待和更有持续性。
不是所有整车厂商都会加入华为,原因很简单,目前问界,智界实际上已经是华为代言品牌,其它品牌如果只是简单的跟随它的内核或者智能系统,实际上未来都只能PK所谓的外形和内饰,最大门槛的智驾部分的长期话语权缺失,那么离品牌失语也就不远了。
因为如果只是外形或者内饰的竞争,就变得更加红海甚至敌不过更早的加入华为系的品牌。
那么其它整车厂商在智驾研发体系里,单打如果敌不过,必然更需要外界的协同研发来完成研发体系进而实现所谓的制衡或者更多的第三方选择,我想这也是产业的必然。
且理论上现在华为系在智驾领域并不能做到完全独占鳌头,且基于L3和L4的竞争,实际上现在也只是早期,产业形态的确立或者规则的确定也都在早期,所以意味着这个过程依旧有大量的非华为系的机会或者同台PK的场景,那也就意味着整个落地过程里面,市场可以炒作或者被溢价,臆想的标的还是会不断涌现,所以在没有完全走到行业市场份额完全明晰的阶段的早中期,市场上潜在大量可以炒作的标的。所以这个阶段,并不用太担心华为目前对于市场格局是否完全压制和一家独大,远没有到这个阶段。
而整个智驾领域的未来迭代形态,实际上不限于车,而是演变到具身智能,届时的各种设备所形成的交互或者场景以及生态变迁,又会继续推升这些一直参与智能驾驶业务的企业的不断延伸,因为智驾只是AI或者具身智能的一个最早落地的场景而已,整个未来AI大潮的推进,都会不断的出现更多的好玩的,有意思的物种,所以整个产业里面基于算法,边缘计算,AI业务架构能力等等这些企业所具备的属性都会得到延续和发挥。
那谁能走出来?找那些契合产业迭代,骨子里有研发基因能推动产业变迁的能力的企业,陪伴一轮热点发酵或者真的做大做强的周期过程。
后一篇:北证50暴涨,还能上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