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产业系列追踪六:动力电池技术如何打怪升级

分类: 行业研探 |

大家应该都知道,新能源汽车在过去三年,渗透率迅速提高,从不到5%提高至20%左右。其中最核心的原因是动力电池价格的持续下降,使得新能源汽车相对于传统燃油车的性价比大幅提升,从而带动了新能源车销量的爆发式增长以及炙手可热的相关板块。那么,未来电池技术还有哪些看点?对于投资又有哪些启示?本期主要和大家聊聊这2个问题。
锂电池价格走势图
回顾200多年来的电池发展历史,经历了从银锌电池,铅酸电池,镍镉电池,到目前以锂离子为核心的电池体系(简称锂电池),是科学家无数次试错挑选的结果。
自从锂离子电池占据主流地位后,这一电池体系已经不再变化。不过围绕着锂电池的化学成分(即材料体系)、封装工艺、以及物理形态,技术进步一直都在进行。
其中,封装工艺相信大家已经比较熟悉,像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的CTP(Cell to Pack)技术都属于这一领域。5 月20日,比亚迪发布CTB(Cell to Body)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和CTP相比省掉了电池包安装在底盘上的许多“中间商”,将电芯直接安装在底盘里。将电池包技术升级到了类整车技术。有评论员是这样赞美这项创新的: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分为两种,一种是比亚迪,一种是其他。物理形态的变革包括了固态电池等创新形态。尽管固态电池一直是行业内的热门话题,但是要实现产业化当前仍然有诸多难题。
下面主要谈下电池材料体系的升级,主要包括3个方向:1、磷酸锰铁锂;2、三元正极高镍化;3、掺硅补锂。
1、磷酸锰铁锂
目前锂电池主要有2种化学组成结构,分别是磷酸铁锂材料结构和三元材料结构。
磷酸铁锂循环性能好,热稳定性高,但是能量密度低;三元电池循环性能差,热稳定性低,但是能量密度较高。磷酸锰铁锂结构,则是在磷酸铁锂材料结构的基础上,掺入锰元素。它既保持了磷酸铁锂稳定的橄榄石架构,从而保留了电池的循环性能,又通过提高电压,一定程度的提升了能量密度(约20%)。这一新型的材料结构,具有安全性高,性价比高(仅比磷酸铁锂高5%),循环性能好(接近磷酸铁锂),能量密度高(接近三元523体系),电池功率高等优势,未来可能会代替传统铁锂和三元。对于这一技术路线,投资者需要关注企业的专利储备情况,这代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德方纳米等在这一领域都已经有所储备。但磷酸铁锂电池投入乘用车领域的认证周期较长,可能需要一两年。根据德方纳米10万吨产能建设周期,若顺利行业有望能在2023年放量。
2、三元正极高镍化
根据镍钴锰在三元材料正极材料中的含量比例,可以将三元电池分为高镍与低镍两类。高镍电池包含NCM811、NCM622等,低镍电池包括NCM523和NCM111等。(注:N、C、M分别代表镍、钴、锰,后面的数字代表成分占比)。其中,镍元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而且钴元素占比减少后还降低了成本,因此,三元正极高镍化是这两年的趋势。由于镍的稳定性较差,因此如何在提高镍含量占比的同时,保障电池的稳定性,是主要的技术难题。尤其是超高镍技术,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中低镍三元和高镍三元生产工艺与设备的比较如下表。目前,只有部分技术领先的企业,开始小批量量产超高镍9系。格林美的9系高镍前驱体已经批量供货。巴莫科技的9系NCM已经进入量产阶段,产能正在爬坡。
来源:东吴证券研究所
3、掺硅补锂
掺硅补锂主要作用是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寿命。掺硅是负极掺硅,可以提升能量密度;补锂是指预锂化对电极材料进行补锂,以抵消充放电中的活性锂损失,以维持电池的总容量和能量密度。补锂既可以从负极补锂,也可以从正极补锂。其中,负极补锂的容量高,但操作复杂,对环境要求高;正极补锂则容量小,但是安全稳定性高。这两条技术都有进一步的提高空间,负极补锂需要改进其在电池制造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开发工艺相对简单的技术方案;正极补锂则应着重开发补锂容量高,使用量小,补锂后参与量小的添加剂体系。同样,目前少数企业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综上,目前锂电池材料体系的技术进步主要方向包括磷酸锰铁锂、三元正极高镍化,以及掺硅补锂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进步,会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性能,降低电池的制造成本。这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一个长期的积极因素。
因此,落实到投资,我们看好新能源车板块的长期景气度,以及看好在这些专业技术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
(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