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医 |
再谈成分论的错误
因为西方的发展,成分这个东西被灌输到普通大众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很多人吃东西,先考虑成分,例如吃橘子就是相当于吃维生素c,吃番茄大致相当于吃番茄红素,甚至有些人直接就说阿胶等于胶原蛋白。幼稚之极。
今天就大致阐述一下这个东西的基本错误。
先从基本哲学上说一下,局部不等于整体。这个就太简单了,没人会把一个大象腿当做一头大象,但是大众为什么就会相信一个成分能代表这个事物本身?难以理解。
西方一直在物质的构成上下功夫,以前一直分解到分子,后来又分解到原子,后来到夸克,再后来发现波粒二像性,啥都没了。实际上你去分解构成也没啥,但是不能把构成当做整体事物是基本。即使你分解出很多成分,再化工成其他东西,但是目前你还是造不出一个橘子,自然界就是这么奇妙。相反,化工造出的东西都是于身体有害的,这个可能涉及到更高的哲学问题就不谈了。
西方一直贬损中医的一条就是说中医的药物成分不明确。这个深究一下其实特别搞笑,成分本来就不是物质本身,我知道不知道有什么用?假如中医用麻黄,我知道麻黄有什么用就得了呗,干嘛要知道麻黄是由什么成分构成的?西医跑来研究一番,终于恍然大悟,说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素,自己也开始用麻黄素,结果呢?麻黄素的功效和麻黄完全不同,麻黄作为中医药最主要的发汗功效,麻黄素不具备。反而因为麻黄素的一些不好的功用,他们把麻黄给禁了。
实际上,我们做最笨的思考,一个自然界的事物,除了他们所谓的有效成分之外,其余的那些是什么?是垃圾吗?橘子里除了维生素之外的都是垃圾?毫无用处?再深究一下,你所谓的麻黄素的有效成分又是什么?这样下去永无止境,因为这个本身就是幼稚逻辑。我们吃了上千年饭,还非得说出饭的有效成分才能继续吃?况且这种所谓的有效成分能代表什么呢?
再举一个例子,西医研究了中药甘草,研究结论是甘草里含有甘草次酸,能够引起水肿。但是中医用甘草麻黄汤消肿,百试百验。曾经遇到病人心悸,甘草用量达到麻黄的三倍,消肿仍然毫无影响,心悸也随之消失。也许你说的甘草次酸确实能引起水肿,但是跟甘草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