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军——中国龙门佛画第一人
标签:
李喜军龙门石窟卢舍那佛佛像画龙门佛画第一人李伯安画家卜茂清 |
分类: 人物专访 |
http://s11/middle/5ced89b3hb484c6503d7a&690
佛教题材为中国画的重要内容之一,静心画佛者历代有之,当代中国也不少见,李喜军就是其中一位。李喜军二十多年来潜心研究龙门石窟佛群表现艺术,并以此作为自己美术创作的主要题材,成绩斐然,被誉为中国龙门佛画第一人。
李喜军是洛阳人,父辈走西口落脚于甘肃定西县(现定西市),自小在甘肃长大。据李喜军回忆,定西县百姓历来爱好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收藏之风盛行,虽然当时日子过得很清苦,但是却有人宁愿卖掉一车土豆去换一幅自己喜欢的字画。这种气氛熏陶/也感染了李喜军,同时引发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从孩提时代起他就喜欢写写画画,经常临摹三国、水浒等连环画。逢年过节,他把作品贴到自家的门窗上作为装饰,每每都会得到大人们的赞许。这,大概就是李喜军艺术之路的起点了。此后李喜军画画的兴趣有增无减,上学后常常因此而获得学校表扬,即便后来在文革期间也不曾间断。
1969年,李喜军举家迁回洛阳,并于1973年认识了他艺术生涯中第一个专业老师——王恩德。
每次提到王恩德,李喜军总以恩师相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王恩德当时是洛阳《牡丹》杂志社的美术编辑,看到李喜军痴迷于绘画,且天资不错,遂收其为徒。在其后的几年里,王恩德对李喜军在素描、速写、色彩、写生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这种系统的正规的教育让李喜军受益匪浅,也为他后来的艺术深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王恩德不仅自己向李喜军传授技艺,还经常带他跟一些很有实力的画家交流学习以博采众长,这让李喜军有缘结识了另一位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李伯安
李伯安当时是河南美术出版社的一位编辑,也是洛阳人,两人一见如故,他很快成为李喜军的良师益友。每次李伯安从郑州回洛阳,李喜军都会带上自己的作品虚心向他请教。博采广纳、融汇中西的李伯安功底深厚、画风豪放,在他的指点下李喜军绘画的艺术表现力迅速提高。可惜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后来在创作121米的巨幅长卷《走出巴颜格拉》时,竟因劳累过度,倒在了自己的作品前,年仅54岁。李伯安生前淡泊名利、远离世俗,没出过一本画册也没办过一次展览。默默无闻的他,作品在去世后却引起石破天惊的轰动,被业界权威认为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个大事件,而其画作《走出巴颜喀拉》也被一些评论家认定为是一件与蒋兆和的《流民图》、周思聪的《矿工》并驾齐驱的杰作。
李伯安的英年早逝让李喜军深感悲痛和遗憾,老师执着于艺术探索、不求闻达的操守,也从此成为他坚守的艺术品格。
李喜军专注于龙门题材,是始于九十年代初,当时他在洛阳市的《英烈报》任美编。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偶尔要去离洛阳城不远的龙门石窟陪同观摩,不料很快便迷上了那里。在其后的十多年里,一有空暇李喜军就会骑上自行车直奔龙门。观摩、拍照、写生,去过多少次他早已记不清楚,不过那里的十万余尊菩萨他反反复复几乎都看了个够,并熟记于心。
龙门石窟,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为洛阳诸景之首,是世界文化遗产。它起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在前后近400年的时间里,皇帝及其皇室们发愿为神造像都选择了此地。龙门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碑刻2800余块,共造佛像十万余尊,是闻名世界的佛教文化和石刻造型的艺术宝库。
到过龙门石窟的人,无不为气势磅礴、雕工精巧的群佛造型所震撼。特别是奉先寺17.14米高的卢舍那佛,既庄重雄伟又睿智慈祥,微翘的嘴角,似微笑着面对天下苍生,虽高高在上,却显得可亲可敬。
李喜军自小性格内敛、善心殷重,每次的龙门观瞻对他来说都是一次与诸菩萨的心灵交流,智慧会得到开示、精神会得以升华。他惊叹于佛力的伟大,于是心生敬仰,暗发善愿:要尽己所能,将龙门大佛的清净慈悲形象广传天下,以使众生都受益于佛光普照、断恶修善。
初画龙门大佛时,李喜军曾一度追求造型的形似,往往采用照相取材似的构图,结果发现画面呈现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对有限,未能完全体现法像的空虚若无与博大精深。其后在不断思索、不断实践中,他大胆借鉴西画的技巧,“法为我用”,独创了佛像写实、背景大写意的表现方法。这一创新增加了映像结构的维度,大大拓展了画面的时空内涵。龙门众佛从此走出窟龛、跃然纸上,并大放光彩。
http://s12/middle/5ced89b3hb484ccffb19b&690
时至今日,李喜军画佛已有二十余载。他的龙门佛画也早已形成独有的风格,自成一派。在他所创作的龙门诸佛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数卢舍那佛。据佛经记载,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卢舍那佛即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是修行圆满、德智聚积的表现。在龙门的十万余尊佛像造型中,卢舍那佛也是艺术水准最高、最令人过目不忘的一尊。不过,李喜军并没有简单的临摹和复制,而是从不同的视角,来领悟和呈现卢舍那佛的妙相。朴素的水墨,干练的线条,勾勒出来的卢舍那大佛却丰颐秀目、仪表堂堂。由于融入了雕刻艺术的元素,李喜军笔下呈供的大佛,总是有着雕塑般的质感和稳重,似雕似琢、却又非雕非琢。在似与不似、有形与无形之间,李喜军自然而又巧妙的诠释了卢舍那佛大智大定、大觉大悟的恢弘境界。
随着艺术造诣的不断提高,李喜军日渐获得美术界和收藏界的认可,被评为中国一级美术师,并先后获得首届“盛世中华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大展”二等奖、首届“太白杯全国诗书画大赛”金奖、“中国书画名家名作典藏”第二集入编两副作品、“感动中国”艺术专箸入编两幅作品、入选“中国最具艺术价值和收藏潜力的50强书画家”等诸多荣誉。2009年刚一退休,就被广州和北京的知名画院聘为签约画家,现常驻北京创作。
佛像画和一般的美术作品有所不同,她肩负着更多道德义务与精神责任。一幅好的佛学画作,除了能悦目怡情之外,还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教化作用。当今社会,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人们信仰的缺失和精神的迷茫也越来越严重,道德底线被一次次击穿,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而清净、祥和、慈悲的菩萨形象,则具有荡涤浮躁、净化人心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佛教界开始关注李喜军的原因。现在,不少寺院都迎进了他创作的佛像,2011年6月,北京云居寺还专门为他举办了一个“李喜军佛教画艺术走进云居寺”的活动,果坚法师亲自主持了这次艺术交流。
画佛,对画家自身来说是一种修行,对众生来讲,则是一种善缘的滋养和传递。愿李喜军的艺术境界和佛学修为在不断的历练与觉悟中节节升华,并广结善果、惠己惠人。
阿弥陀佛!
http://s10/middle/5ced89b3hb484cf6bdcd9&690
本文已有搜狐、新浪等部分网站登载:
搜狐网:http://roll.sohu.com/20111220/n329614107.shtml
新浪网:http://cs.sina.com.cn/minisite/news/201112202035.html
千龙网:http://xiaofei.qianlong.com/45344/2011/12/19/5364@7581654.htm
中国经济网:http://intl.ce.cn/sjjj/qy/201112/19/t20111219_22932290.shtml
新华网(巴中站):http://qy.bzxhw.com/news/2011-12/20/17965.ht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