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仁慈的错-----十四阿哥【伍卫国版大内群英】

(2011-02-05 00:27:12)
标签:

杂谈

分类: 各种评论感想

大内群英

一部上世纪80年的长篇武侠剧啊,宫廷斗争的极致,看完后不禁心潮澎湃,难以平静,曾几何时,我心里久久难以忘怀的是83射雕,总觉得那才是我心目中的经典,也是经典到极致永远无法超越的永恒,可是没想到大内群英打破了这个定律,它一跃而起,成为了我心中武侠电视剧的第一位,人家说这部片子适合人群30~50岁年龄段,我不知道别人怎么认为,但我是信服的,因为我小时候的确是见过这部剧的真面目,但却因为没有看懂而中途放弃,如今细细看来感慨良久!【原来我已经不知不觉的老了,呵呵】

上世纪80年代初,确切的说是1980年的武侠,没有绚丽多彩的画面,却有精彩纷呈的故事值得回味和探究,一部亚视【ATV】长篇武侠巨制,看得出ATV花的心思,因为版本比起很多那个年代的电视,质量算作上乘,制作在当时来说已算精良,其实没有我们惧怕的模糊,没有断片的情况,其实ATV学学TVB清洗射雕那样清洗一下大内群英,效果一定不会比83射雕差。

大内群英相比83射雕还早了三年,但是按现在的眼光来看,ATV的武打设计却明显的高过了射雕,里面兵器武功套路依然吸引眼球,比起那些靠电脑特技,人物飞上半空半天不动作的武打动作来说,实在是高明太多了。

其实以前对ATV不了解,但是随着看的ATV剧集越来越多,我不得不承认,虽然ATV竞争不过TVB,但是早期的ATV拍的大片很有水准。看过TVB很多剧吧,有些武侠剧实在是制作粗糙,90年代的几部TVB武侠,在网上看来实在是模糊不清晰的很多,可是ATV制作的天蚕变、大内群英、琥珀青龙这些都比83射雕早一些的剧,事隔那么多年,重温之时,依然清晰可见,足见ATV人员当时的认真程度,呵呵。不过听说80年代香港的编剧十分厉害,看来的确如此,天蚕变和大内群英的大编剧都是萧若元,网上一查才知道这位编剧有‘萧才子’之称,可以将英文版的《双城记》倒背如流,要知道是英语的啊,随便抽出几段啊,在下实在是叹服!其实我佩服是他对故事的掌控能力和对人物的塑造,人性一说在他这里淋漓尽致,我一向追求人性刻画饱满极致的故事,看到萧才子的作品,我承认他是我偶像!

大内群英整个故事背景是清朝康熙末年诸位皇子之争,主要讲的是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之争,二阿哥在我看来,也只是一个陪衬,因为康熙根本就没有看上二阿哥。

说说二阿哥这个人物吧,他是一个悲剧,故事一开始便是他受四阿哥陷害,中了巫术,在皇宫之内大肆杀人的场面,其实也已经暗喻了这个皇宫不太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二阿哥最后被雍正逼死,撞在康熙陵前,死了也是曾静在野外立了一块碑。

这件事是四阿哥和十三阿哥一起策划,最后事情被查出来,四阿哥却以兄弟情深的心计诱使十三阿哥心甘情愿去赴死,四阿哥哭的是催人泪下,更说:‘这件事我来承担,我死之后,你要好好照顾德妃’。

那一霎那,十三阿哥动容了,分析利弊之后阻止了哥哥,并说自己才是应该去死的那一个,因为自己没有四阿哥有才,没有势力,留下来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他说的倒是很对,可他却没有注意到四阿哥痛哭之时,表情停顿一霎那,或许四阿哥和他的确手足情深,可是四阿哥即使多么的痛苦,在十三阿哥面前多么的悲伤,他的那份沉着内敛却不得不令人质疑他的用心?

什么手足情深?在谁死谁活的一霎那,就看你会不会用心计,够不够心狠,当德妃发现事情的端倪,质问四阿哥的时候,四阿哥一副受了伤害的样子,理直气壮的说,难道皇额娘你想自己的亲生儿子去死?你忍心?他说,十三阿哥死了,我也很难过,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是他自己要这样做的,我没有逼他!

你——德妃气得说不出话,无言以对。

就是这样一个人,心机如此深沉,心里想的别人永远难以猜测,面对危机,他私下愤怒惊诧,但别人从他脸上却连半点表情都看不出来,你也看不出他是悲伤还是难过,看不出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更不要说能看出这个人对这件事的反应,如何做法了。就是这样一个人,十四阿哥如何能不败?

这部剧看完应该说没有我特别十分喜欢人物,因为不欣赏这些人的做法,因为这些人都很坏,但这里却有我欣赏的众多角色,比如姜大卫的曾静,万梓良的雍正,米雪的吕四娘,梁小龙的韩冲,伍卫国的十四阿哥,即使是莫少聪也在扮演九阿哥的同时让人忍不住为他被雍正贬为猪狗而唏嘘一场。

里面人物各有手段,各有令人震撼之处,即使伍卫国的十四阿哥,我喜欢不大于怜惜,怜惜之余不免连连哀叹,因为他的性格造就了我对他有遗憾,但纵观全剧,我喜欢的依然是伍卫国的十四阿哥,不是因为我是伍迷的缘故,即使我不是伍迷,我想我偏向的依然是伍卫国演的十四阿哥,因为他是个好人,是个让人难过得角色。

十四阿哥【伍卫国】——仁孝之余难免背上‘懦弱’称号的君子,一个最让人无奈叹息的角色

性格缺陷,造就他不能在皇位争夺中成功,喜欢他仁德、善良、孝顺、是个正人君子的同时又忍不住为他的懦弱不争气叫嚣呐喊!

仁德没有错,孝顺也令人称赞,谁不想结交的朋友是个孝子?更难的是一个生长在皇室的皇子,有这种亲和力、谦谦君子的风范实在是难能可贵。

可是放眼看去,在那样一个康熙末年的皇族中,这样的性格让人愤怒,整部看下来,就是看着别人蠢蠢欲动,你争我夺,他却处处被人压制,生命掌握在哥哥手里,处处不得志,有心夺得皇位却因为天真单纯的性格,因为不够狠,不够毒辣而处处受欺负,就是你一个观众在那里干着急,却没有一点办法,既想他狠毒的杀人又怕他干坏事失去自己对他的好感,怕他身上难能可贵的品质被毁坏,这种矛盾的心里真是煎熬,到最后你只有无奈的叹息。

天真单纯没有错,错就错在十四阿哥生在与众不同的家庭,应该说十四阿哥这样的人物如果出现在现实中,我会珍之如宝,惜之如金,他孝顺,仁慈,爱兄,真诚,对朋友友善,亲切,温和,视知己如兄弟,礼贤下士,他的优点太多太多,如此之人要在生活中,不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伴侣对象或者朋友吗?我不相信有人喜欢结交一个心机深沉,充满谎言,或者处处利用你的朋友?

十四阿哥也曾经对心爱的孟丽丝说:“曾静是我的知己兄弟,他是唯一的,这辈子你是我第一个红颜知己,也是最后一个!”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满脸真诚,毋庸置疑,因为他太不会说谎了,就连做一件坏事,也令他忐忑不安,曾静是他的谋士,一开始不断地劝鉴他杀死四阿哥,他不忍心,这样一个天真善良的人你是希望他走上阴谋诡计,陷害别人的道路上呢,还是希望他继续这样单纯呢?

他有才,可他唯独缺少了帝王应有的霸气,和那份争夺天下除去拦路石的魄力,他不够狠毒,不够深沉,不够阴险,十四阿哥身上所有的优点恰恰成了他致命的缺点。

他是皇族里最受人喜欢的一个,德妃是她亲娘,比起其他兄弟,阴险的四阿哥还是他的亲兄弟,康熙最喜欢的一个儿子也是他,他还有人人羡慕的谋士曾静出谋划策,他占尽了一切优势,可他依然会败!

那时候四阿哥不讨皇帝喜欢,还因为和宫女无媒苟合生下儿子而被康熙斥责,当康熙病重之时,还写下诏书:传位十四阿哥允祯,并承诺:十四阿哥立下战功,凯旋归来之时就坐上皇位。因此十四阿哥远征青海去了,当时黄马褂披在身上,坐在马上,英姿飒飒,策马扬鞭,统领三十万大军,是何等的荣耀和风光?那份与生俱来的气宇令满朝送行之人无不称赞,即使当时的四阿哥也满心的嫉妒。

当时十四阿哥何曾想到四阿哥会弑父,篡改诏书?轻而易举的就坐上皇位,十四阿哥远征归来,曾静劝他三十万大军驻扎城外,与四阿哥分庭抗礼,十四阿哥却怕这样做法引人非议,犹豫不决之间,皇太后以死相逼,逼迫他对四阿哥俯首称臣,真怨恨十四阿哥为什么不对皇太后说出四阿哥那份决绝的话呢?他做不到,他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命运。

十四阿哥不甘心,皇太后见势不对,又招十四阿哥进城接受十四阿哥回到青海和四阿哥对抗的建议,却不想四阿哥暗地里派年羹尧解散了十四阿哥的三十万大军,从此后什么都没有了,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活就不再平静。

这头做了孝子,那头就一无所有,他真的是没有雍正有心机,没有雍正狠心,雍正弑父之后,却依然令皇太后对他无可奈何,他敢于做尽所有自己想做的,按皇太后的话说,你想要的从小到大都会千方百计的得到!

雍正看透了十四阿哥,一个人一旦被人看透,那么你注定了要栽在人家手里,比如雍正继位之前,曾静要十四阿哥当众揭穿四阿哥弑父篡改诏书的阴谋,十四阿哥却又一次栽在皇太后的逼迫上。

第一次在大殿之上,十四阿哥准备揭穿四阿哥之时,却怎么想到年羹尧和四阿哥使暗计,一边托词哄骗,一边暗地牵制,最后大殿之上,犹豫了片刻,刚要站起来揭发四阿哥之时,却活生生被年羹尧从背后点了穴位,说不出话。硬是有苦无处诉,眼里含泪,眼睁睁的看着四阿哥称帝。

什么不要兄弟相残,皇太后要雍正答应两年之后就将皇位还给十四阿哥,妇人之见,雍正口里答应,可这样的空口承诺谁信?曾静就不信,可是十四阿哥相信,还一脸天真,信心十足。

可他却连红颜知己也保不住,当时他随年羹尧出征青海,已不复当年之势,雍正身边的太监随军出发也看不起他,欺负他,年羹尧更讥笑他,看扁他,还对着他说,我要你看看,你当年有眼无珠,如今却来讨好我,连心爱的人也要让给我,雍正的一道密旨给年羹尧便是乱阵中杀死十四阿哥。

当时他真是可怜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就连说句不痛快的话也要避忌三分,那一刻他终于意识到了造就自己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太过仁慈,他在夜下凄凉的哭,满心的委屈无人诉说。

活在屈辱之中,要不是遇到孟丽丝,要不是孟丽丝委身年羹尧,一个皇子死在野外是不会有人关心的,之后,他又再次的孤身一人,孟丽丝不在了,曾静自从喜欢上吕四娘之后,已经没有雄心了。

性命上是暂时过了一关,可是一回到京城,雍正当面封赐,他又怎么想到雍正赐给他的东西就是玉玺?那一霎那间,十四阿哥的愤怒,满腔的委屈,眼里的眼泪,哎,唯有化作一句‘你太狠毒了’。

面对雍正的指责,偷玉玺有何居心?他百口莫辩,无法说出自己心中的委屈,要不是弘历替他承担罪过,他又不知道是第几次面对死亡,雍正明知自己的儿子说的是假话无可奈何,唯有愤怒。

惶惶不可终日,皇太后在世的时候,十四阿哥还有个依靠,就像一个孩子受了委屈可以去向母亲哭诉求助,却不想他的哭诉,母亲的挺身而出正好激起了雍正的恼恨,皇太后为了让十四阿哥保住性命去找雍正争辩,却被迫撞死。

皇太后死了以后,雍正一脸愤怒,他说,‘这个世上我最爱的人就是你,为什么你不相信我?’

雍正认为皇太后偏心,认为皇太后在自己面前撞死,这一切都是十四阿哥搞出来的,雍正邪念一出:朕是孝子,那么不孝的自然就是十四阿哥,于是找了个机会,欲将皇太后之死强加在其他兄弟身上,其实针对的就是十四阿哥,这一次十四阿哥学聪明了,找到年羹尧作证,侥幸避过一难。

真是险象环生,一难又一难,即使他开始有什么争夺帝位之心,也在这样的环境下连想也不敢想了,早就被磨光了,但是看着他一遍遍的因为单纯,孝顺,顾念手足之情而受欺负,没人心里是好过的。

十四阿哥真的很失败,做好人失败,受欺负,最后意识到这点,却连当个坏人都不会坏到底,真应了那句话,平日不做亏心事,当你忐忑的干了一件坏事,却一下就被人发现,哎,一叹,二叹,三叹,唯有无奈。

这部电视的结局没有震撼人心,看到最后我的心情趋于平静,原来在看的过程已经震撼过了,震撼人心的是人物,是过程,是他们转瞬即逝的刹那芳华,是他们演绎故事之后挥别人世的命运,他们死去的霎那,每个人的瞬间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永恒!

还记得曾静的婢女——明珠和翡翠,明珠为了救吕四娘抵抗血滴子,血滴子凌空一掷,她奔跑的霎那,惊恐的表情,那铁质的暗器——血滴子硬生生的扣在她的头上,只是一瞬间,她的头便没了,明珠,一个温婉的小姑娘身躯摆动了几下,猝然倒地……

她是曾静的婢女,曾静每每一出场,一身白衣,长辫一甩,大大的扇子一扇,明珠翡翠,一个摇扇,一个给曾静捧上烟杆。

明珠死后,面对曾静一再挽留,翡翠伤心地说,明珠已去,何来翡翠?从此后,曾静孤身一人,没有从前的婢女相随,更没有了摇扇坐轿,白衣出尘的气场……

还有万梓良的雍正:雍容自若,不怒自威,那份霸气,的确让人生畏,相比较之下,十四阿哥实在是太不适合生存在帝王之家了。

还有剧里吕四娘和雍正的旷古绝恋,真是震撼人心,吕留良的固执,顽固不化,硬生生的拆开一对有情人,情愿将吕四娘灌醉,找人代替吕四娘拜堂,硬将吕四娘塞入洞房,木已成舟,吕四娘被迫接受现实。

雍正的不服气,一次次的迫害吕四娘的丈夫白泰官,故意不一刀解决,故意让白泰官看到吕四娘和自己余情未了,造成白泰官心里崩溃,硬是活活的把一个侠义之士害成了傻子,最后白泰官,失去心智,被人引诱着上吊自杀。

气坏了吕留良,非要杀死雍正,结果吕留良被抓之后,还是一副顽固的样子,大骂雍正,故意用吕四娘气雍正,当曾静按照吕四娘的意思制造了吕四娘假死的消息传来后,雍正一怒之下,认为害的自己和吕四娘不能相守的是吕留良,结果吕留良一家八百多口全被砍头。本来一对相爱的恋人到此却成了爱不能爱,爱里掺恨的悲剧。以至于最后十四阿哥骗吕四娘杀死曾静的是雍正时,吕四娘一剑杀死雍正,自己自刎而死。

吕四娘是个爱与恨很极端的人物,她爱雍正是极致,误会曾静那会儿,恨曾静多管闲事凑合自己和白泰官,见到曾静因为在她婚宴之上与雍正的手下斗酒而受伤无动于衷,情愿看着曾静死却都不肯去劝慰一番曾静。

对于曾静的感情,对明珠翡翠说是曾静自作多情,吕四娘很刚烈,当然也是米雪演得好,如果换个女演员,如果我也是曾静的粉丝,我想我也会讨厌吕四娘,为什么放着曾静不爱,一定要去爱一个阴毒的雍正?无人解释,吕四娘爱雍正到极致,曾静却从头到尾都是暗恋,哎,小时候的印象太深了,还记得以前看《乾隆大帝》,当时很喜欢姜大卫的曾静,真是一派大侠风范,智谋超群哇,还对吕四娘痴情不改,当时还很好奇吕四娘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女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自己的价值观也改变了,剧里欣赏曾静,看的最多的也是曾静。

可是论道喜欢那个角色,我依然喜欢十四阿哥,道不清,十四阿哥和曾静都是好人,但却都是失败者,曾静帮了十四阿哥筹谋那么久,可他们没有斗得过雍正和年羹尧,不是因为曾静的智谋比不上年羹尧,而是他们不够狠毒,成就大业,要的就是狠,十四阿哥没有,曾静也没有,曾静太过大侠了,哎!十四阿哥没有四阿哥狠,曾静就没有年羹尧老奸巨猾!所以注定了十四阿哥要输。

泣声阵阵遍三军,垂泪滴滴沾母衣。不是仁孝不点头,皇城变色皇冠移。——十四阿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