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壶的款识
相较于现代紫砂器上繁复多变的款识风格(从审美的角度而言,此期的款识已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紫砂早期壶的印款显得相当单纯。事实上,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只有相当少数的制壶高手才会在自己的作品钤盖姓名章。在制度雷厉风行的年代,大多数的陶手都只有成为无名的奉献者,他们的制器几乎千篇一律地盖上“中国宜兴”四字阳文篆印,至于内销的低档大批货甚至根本什么都不用盖。
稍后,基于厂方计算各人产值的需要,中档以上的茶壶开始盖上作者的名章,钤盖的位置多在壶盖内面,亦有盖在壶底“中国宜兴”旁的。其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长椭圆形的木章,内以阳文楷、隶刻上名字;另一种则更为简单,纯以铅字印组合而成,字体均为明体,无印边,所以常见上下两字错位者。其钤盖效果为阴文,但常有施力不均的偏斜状况。这种纯为计算产值而盖的章,显得相当草率,许多盖在壶底的章甚至与“中国宜兴”的方向互相颠倒、歪斜,印面亦无章法可言。许多印文以简体字行之,显然是受了当年推行汉字简化运动的影响。

至于“中国宜兴”这颗堪称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印章,当年在紫砂工艺厂的数量可能至少在二十颗以上(此数据仅就黄先生经手比对者),其材质多为牛角刻制,形式并非完全一致,有正方、七分、长方印等等,在篆法上亦有所差异,不过俱为四字阳文篆印。这些印章彼此之间的差异很有可能是藉以区隔各个车间所制砂器的暗记,以便于计算产值。

在出现频率上,仅次于“中国宜兴”印的是“荆溪惠孟臣制”、“荆溪南孟臣制”和“宜兴惠孟臣制”三印,此三印俱为六字阳文篆字印,三字两行并列。就黄先生个人收集比对后,推测其数量至少有十余款。其彼此间的篆法基本上仍有差异,但大抵呈长方形。这类印款多见于朱泥水平壶、高汤婆壶等广为流传的日用标准壶式。
除此之外,外销东南亚的砂壶也有不盖方印,而盖以诗文印的。可能是受到朱泥壶底的刻字款识影响。其多以阴文楷书形式出现,内容大多为“寒夜客来茶当酒
孟臣”、“一片冰心在玉壶
孟臣”之属,想是一来藉以突显其来自“中国”的优越血统;二来用以聊慰飘泊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

早期水平壶因物美价廉,颇受欢迎,图为当年香港祥兴茶行定制的一批水平壶。
早期壶的数量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紫砂热潮在港台等华人聚集地,渐次升温加热的结果,各档现代茗壶大受欢迎。拜市场殷求畅旺之赐,早期壶也再度受到重视,不少爱壶人士游走四方,寻觅她的芳综。
在这寻寻觅觅的过程中,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早期壶的生产年代,不过是数十年前的事,但早期壶不像现代壶是以宜兴为集散地,可以在定点觅得。许多早期壶都是现身于东南亚、日本甚至欧洲等地。此一现象,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当年飘洋过海的早期壶数量到底有多少?这个答案我们目前已经无法统计,不过据可靠的数据显示,宜兴紫砂工艺厂仅在1975年,一年内便外销出口了五十五万件紫砂工艺品,尽管这数字包含了砂壶、花盆、咖啡杯组等等,但仍可见其数量之巨。

1965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厦门支公司”,曾定制水平壶作为赠品,图即为此批壶友口中的“22字印”壶。
不过,早期壶外销数量虽众,毕竟也是以日用器皿、装饰陶瓷等商品角度输出,其工艺水平未免良窳参差。且砂壶既为日用陶器,经过多年日用损耗,相信残存的精品已有限。随着时代的巨轮移转,这些早期砂器必将和历代古器一般,日渐凋零,徒留爱壶者唏嘘叹零丁了。
中国紫砂收藏门户(http://www.zishasc.com/)
全文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