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灿解析09年国家公务员申论
(2009-04-15 11:41:01)
标签:
彭灿公务员申论国考教育 |
分类: 申论热点 |
彭灿解析09年国家公务员申论
第一题:根据材料,概括材料反映出来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字数不超过300字。
第二题:省级以下即报考地、市级考生选作题目;
第三题:省部级以上考生选作题目:有两个小题,第一小题是“有人对材料5中西部省
第四题:报考省部级以上职位的考生要求针
对材料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1200字的眼界开阔,思想深刻的文章;报考省部级以下职位的考生根据材料中的某一个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
解析:
政法英杰彭灿认为:09年申论的题目比起08年、07年的申论题目要少,今年尽管有四道题目,但是是每个考生只要答三个题,因此在题量上是减轻了考生的负担。但是今年的主题比起07年的土地问题,08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要复杂的多。因为今年的申论材料中反映了好几个问题,有产业结构问题,产业转移的问题,有粮食危机问题,因此考生答题把握重点和关键的能力要加强,因此很多的考生到最后答题并不轻松,很多的考生最后时间不够用。所以说看似简单的背后隐藏了很多的难点。
第一题要求我们抓住核心词语是“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因此,我们要概括的是问题,不是主要内容,也不是主要措施或者其他的。另外,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有好几个,关键是什么呢?
第一:是胡主席去河南、安徽考察时农民朋友提出的问题,就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了,很多的农民在种粮农资上涨,粮价不涨的情况下,都愿意出去打工,很多的耕地荒废了。而政府的补助很少,政策支持也不是很到位。因此,要进行农村改革,而改革的重点是要给农民实惠,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第二:是东部产业机构出现了硬伤,产业要发生转移。但是很多的企业考虑到风险的问题,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自主研发能力不够的问题,都不愿意转移到山区。而作为香港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广东东莞已经出现了民工荒;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还有土地资源不能整合,浪费严重;水电短缺严重;电厂污染严重等多种问题。因此,面对中西部产业转移我们要考虑更多的对策。
其次,第一问题的答题还要控制字数不超过300字。
第二题是报考地市级以下职位的考生选作的题目。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忽略不解析。
第三题是报考省部级以上职位的考生选作的题目,题目相对较难,而且有两道题目。第一小题是要求分析有人对材料五中的一句话提出质疑,很明显这个是原因分析题。记得我在考前给学生讲课时提到过,今年肯定有原因分析题,而且考生要知道,让你分析什么,其实就原因分析题,不要把对策写进去。因为我在考前模考班里面给考生改过申论试卷,发现有考生就是把分析题当作对策题来写。这里要求我们分析为什么中西部不能简单的欢迎东部的产业转移。事实上,首先,我们要紧扣材料5,不能脱离材料反映的问题。其次,我们要分析东莞从香港产业转移后出现的危机,而这些危机是没有办法和捷径来解决的。而且我们国家其他地方的“东莞模式”已经发现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最后,出现了问题,已经有前车之鉴,我们分析外资企业的逐利性,不会参与自主创新的。台资企业的自主研发机构在台湾,不会在本地;港资企业也会与本地同甘共苦。因此,要改变我们的低生产能力、低效益的局面,只有靠本地企业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小题是要求修改某人对我国的粮食危机提出的四点对策。我们发现这四点对策首先是每条都是“建议。。。”,这个不符合我们的表达形式,应该删除“建议”;其次,第一点对策应该修改为“加大对农业农民的投入力度。给农民实惠,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技术上给与鼓励。让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只有提高粮价,稳定农资成本价格,增加政府补贴。”然后,第二点建议是太空太大,不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全球的粮食肯定不会让你来分配的,自古就有弱肉强食的说法,我们只有加强交流和沟通,与时间组织和发达国家配合解决全球的粮食危机问题。第三点建议在表述上有些问题,应当修改为“加强各种媒体的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爱粮惜粮的意识,培养从我做起珍惜每一颗粮食的好习惯。”最后,第四点对策的语气太生硬,完全是命令的语气,而且命令的是其他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我想这点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不符合我们对策的实用性,可行性。